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39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加速器7Li+3注入小麦种胚内靶核反应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将加速器7Li+ 3 离子束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发生1H( 7Li,7Be)n内靶特征核反应诱发核酸分子结构变化的机制应用于生物诱变 ,辐照剂量在 1 41 6× 1 0 10 粒子 cm2 - 1 41 6× 1 0 12 粒子 cm2范围内处理的小麦 ,观察幼苗叶片细胞亚显微结构 ,发现离子束注入引起了细胞膜的破裂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细胞核形状变得不规则等。出现叶绿体局部突起 ,形成芽状结构 ;叶绿体基粒排列散乱 ,基粒类囊体模糊不清 ;叶绿体膜破裂 ,甚至消失 ;线粒体出现脊模糊、破裂等变化。对幼苗根尖细胞学研究观察 ,获得单桥、双桥、桥断裂、落后染色体、三级、断片和微核等畸变类型 ;对已获得的小麦突变株 ,分别进行M2 代DNA分子的RAPD分析 ,结果发现DNA均发生变异 ,证明7Li+ 3 注入通过内靶核反应能够诱发小麦在分子水平上产生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02.
为了解析玉米粒重性状杂种优势的产生原因,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细胞大小开展了研究。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杂交种与亲本在单籽粒重量、单籽粒胚乳细胞数目及胚乳细胞面积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先玉335’和‘郑单958’胚乳细胞数目的中亲优势分别为40.81%和36.03%,超亲优势分别为33.09%和23.82%;百粒重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7.22%和28.89%,超亲优势分别为19.72%和18.34%;而胚乳细胞面积的中亲优势分别为-44.42%和-24.79%,超亲优势分别为-45.75%和-37.30%。单籽粒胚乳细胞数目与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6。综上所述,玉米杂交种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多于亲本是粒重杂种优势产生的重要原因,选育籽粒胚乳细胞数目多的自交系进行杂交组配利于提高杂交种的粒重。  相似文献   
303.
为了解决盐碱地单一改良方式见效慢、存在潜在污染、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即将制备的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和保水剂联合使用开展大田试验,监测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盐分、有机质含量变化,测定肥料利用率和小麦产量,以此来综合评价保水剂及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保水剂和有机酸土壤调理剂联合施用(试验组B)效果最好,与空白组相比,轻度、中度盐碱土的含盐率分别减低19. 9%和42. 0%,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3. 4%和29. 2%,小麦分别增产9. 17%和15. 73%;其肥料利用率也最高,比空白组高12. 4%。  相似文献   
304.
南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新近传入我国的一种世界毁灭性番茄害虫,对我国番茄产业的潜在威胁巨大。为有效控制南美番茄潜叶蛾,测定了新型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G033A(Bt G033A)对该昆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以32000 IU/mg Bt G033A WP处理过的番茄叶片饲喂南美番茄潜叶蛾幼虫,其室内毒力效果由高至底依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1~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4.63、15.59和23.17 g/L;浓度在10 g/L及以上时,Bt G033A对南美番茄潜叶蛾各龄幼虫的毒力均较高,处理后96 h(第4 d)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0%。在田间条件下,以Bt G033A WP 100倍液(10 g/L)喷雾防治低龄幼虫即有较好的防效,药后第5 d对1龄和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1%和98.0%,药后第7 d对1龄和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并且,与常用的生物杀虫药剂鱼藤酮的防效相当。研究结果对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新发南美番茄潜叶蛾的有效控制及其综合防控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5.
【目的】研究避雨栽培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早熟砂梨品质的影响,为早熟砂梨避雨栽培模式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早熟砂梨苏翠1号和翠冠为材料,进行避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避雨栽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砂梨果实糖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皮硬度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2种栽培模式的温度与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峰形,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3:00-14:00和10:00-14:00,湿度日变化趋势与温度相反,呈"V"型;避雨栽培环境下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均较露地栽培高,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水分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下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苏翠1号提高14.02%,翠冠提高23.77%;可溶性糖中的果糖、葡萄糖及山梨醇含量在避雨栽培下均较露地栽培显著提高(P0.05),其中苏翠1号分别提高24.32%,22.22%和30.77%,翠冠分别提高22.02%,26.73%和21.18%。2种模式果实的糖酸比和固酸比差异也较大,苏翠1号避雨栽培糖酸比、固酸比较露地栽培分别提高36.13%和19.33%,翠冠则分别提高47.19%和19.23%。避雨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硬度及单株产量与露地栽培相比升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避雨栽培环境温湿度较露地栽培高且日变化和极差值大,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含水量低,果实品质优。  相似文献   
306.
为了确定东西垄单行栽植模式在草莓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以草莓品种‘雪里香’和‘雪沁香’为试材,研究了东西垄单行和南北垄双行两种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表型、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垄单行栽植叶面积、根系活力、根直径显著优于南北垄双行栽植,而株高和叶柄长则相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二氧化碳(CO2)浓度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南北垄双行栽植,且表现稳定;东西垄单行栽植显著提升了草莓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综合来看,东西垄单行栽植显著促进了草莓植株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07.
探讨增施钾肥对苏翠1号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早熟砂梨在生产上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苏翠1号梨为研究试材,设置T_1[施硫酸钾(K_2O含量≥50%)0.5 kg/株]、T_2(硫酸钾施用量为T_1处理的2倍)、T_3(硫酸钾施用量为T_1处理的3倍)、T_4(硫酸钾施用量为T_1处理的4倍)4个施钾肥处理,比较不同增施钾肥处理梨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果实的纵径、横径、单果质量及单株产量均以T_3处理最大,T_3处理与CK处理相比,果实纵、横径分别显著增加12.99%、5.91%,T_3处理较T_2、CK处理单果质量分别增加3.12%、9.95%,单株产量T_1、T_4处理较CK处理增加幅度较小。(2)增施钾肥后,果实的可溶性糖、糖组分含量均较CK处理高,葡萄糖含量T_3处理较CK处理增加81.73%,较T_2、T_4处理分别增加18.98%、29.78%,山梨醇含量T_1、T_4处理与CK处理差异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形糖含量、有机酸含量、糖酸比及固酸比等均是衡量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增施钾肥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固酸比等,均表现为T_3处理T_2处理T_4处理T_1处理CK处理。苏翠1号梨增施钾肥最佳用量为T_3处理,果实成熟后纵横径及单果质量大,单株产量高,可溶性糖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及糖酸比高,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钾肥施用量过大或过小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08.
近年来,樱桃枝干病害在山东省多个樱桃产区发病严重,导致樱桃树大面积死亡,樱桃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目前,对于樱桃枝干病害病原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证实引起樱桃枝干病害的病原为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同时,通过拮抗实验筛选到对该病害病原有高效抑制效果的荧光假单胞杆菌GH2-1,并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GH2-1液体制剂能够有效防治樱桃枝干病害发生,防治效果为74.3%;进一步说明荧光假单胞杆菌GH2-1在樱桃枝干病害防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9.
以苏翠1号梨为例,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宜黄河故道地区树形的修剪技术研究。根据江苏省黄河故道地区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特点以及苏翠1号栽培表现,通过连续8年的栽培研究,形成苏翠1号梨改良纺锤形整形修剪技术,该树形强壮直立,干高50~60 cm,树高3.0~3.2 m,冠径2.6~3.2 m,中心干上呈螺旋式均匀分布18~20个枝即主要结果枝组,基角开张角度60~80°,腰角80~90°,枝长120~160 cm,树体下部枝比上部枝略长,适合5~6 m×3~4 m宽行宽株距栽培。该树形整形技术简单,易掌握,管理难度小,优质果率高,适合在江苏省黄河故道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10.
以青藏高原温泉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土壤调查,获取了58个深度大于1m的土壤剖面,分析了变异系数最大的黏粒剖面分布模式及其与气候、地形、植被和成土母质等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温泉地区土壤砂粒含量最大,占80%以上,但黏粒的变异系数最大;温泉地区黏粒含量的剖面分布模式可分为递减型、先增后减型、先减后增型和不规则型4类;递减型分布模式的主控因子是坡度、坡向和冷季地温,先增后减型分布模式的主控因子是暖季和冷季地温,先减后增型分布模式的主控因子是高程、地形湿度指数和NDVI,不规则型分布模式的主控因子是地形湿度指数、平面曲率和高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温泉地区气候和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壤黏粒剖面分布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