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4篇
综合类   53篇
水产渔业   4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提高生物絮团技术的安全性,试验探究硝化型生物絮团水产养殖系统中饲料源铜Cu(Ⅱ)的积累情况和Cu(Ⅱ)对生物絮团氨氧化的影响.通过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的水体铜Cu(Ⅱ)和絮团中Cu(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养殖系统中水体Cu(Ⅱ)含量随着饲料投喂而不断上升,在投喂91 d后达到(18.34±0.77)μg/L,絮...  相似文献   
92.
将9个锥形反应器按搅拌强度分为低转速组(300 r/min)、中转速组(600 r/min)和高转速组(900 r/min),经过21 d培养,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絮团后,进行快速转化试验和Biolog-ECO试验。结果显示:低转速组絮团颗粒结构松散、边缘模糊,中、高转速组絮团结构紧实、边缘整齐;絮团粒径随剪切力增大而减小;絮团粒径大小及占比与剪切力大小成反比。絮团培养过程中水质变化和快速转化试验表明,各组对NH4+-N和NO2--N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Biolog-ECO试验表明,低转速条件下生物絮团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优于其它两组;在碳源喜好性上,各组生物絮团微生物表现出对氨基酸类利用率最高,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另外,微生物碳源代谢主成分1相关系数0.5以上的碳源有19种,主成分2相关系数0.5以上的碳源有13种,α-D-乳糖、β-甲基-D-葡萄糖苷、γ-羟基丁酸、衣康酸和苯乙胺能够被不同处理组絮团中的微生物特异性利用。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纯氧气/液混合装置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气/液混合装置的氧气吸收效率(absorption efficiency,AE)及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比(gas to liquid ratio,G/L)变化在0.333%~3.333%(O2流量0.57~5.70 g/min)之间时,气/液混合装置的平均氧气吸收效率变化在94.001%~36.049%之间。当G/L=0.667%(O2流量1.141 g/min),在30.5℃、26.3℃、22.9℃和19.2℃水温条件下,气/液混合装置的氧气吸收效率别为87.833%、90.451%、93.606%和94.001%;其中,试验水温为19.2℃时,AE达到最大(94.001%),混合器出水溶解氧浓度达13.36 mg/L。当G/L大于或小于0.667%时,AE均随G/L的变化而降低;各温度组AE值的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AE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
闭合循环养殖系统中构建藻皮净化装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湖泊和海湾等水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研究中,采用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的方法控制N、P等营养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中,采用生物脱氮和脱磷技术来控制水体营养盐浓度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藻皮净化装置是一种创造利于藻上皮固着生长的装置,可作为养殖废水处理(Wastewater)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调整藻皮生物种类,该装置可适用于高盐、低盐和淡水养殖系统。本文通过构建底栖硅藻舟形藻(Navicula sp.)藻皮,研究其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水族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5.
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水质净化系统的技术构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粗放经营性、资源依赖型水产生产方式导致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萎缩的状况,在我国已十分明显。业内人士越来越强调必须找出路以摆脱上述困难,在此背景下,高效、节水、不污染环境的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俗称“设施渔业”)日益引起关注。全国各地对这种高效、节水、不污染环境的封闭循环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已开展不少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工厂化养殖车间。 封闭循环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技术是水质净化技术。它是融入了生物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学、水处理装备、信息与计算机等学科的高科技内含的综合性技术;而且它同一…  相似文献   
96.
采用中试规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比研究碳源连续添加的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SGR-Con)和碳源分次添加反应器(SGR-Sev)的水处理效果。典型反应周期内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变化,SGR-Con反应区处于较高的稳定水平,SGR-Sev在反应周期的第0小时至碳源瞬时添加时快速上升至SGR-Con的水平,并且在反应周期的第4小时以后降至较低的稳定水平。实验期间,SGR-Sev反应区和沉淀区的溶解氧含量分别显著高于SGRCon的反应区和沉淀区;2个反应器的反应区pH无显著差异,沉淀区pH在2个反应器之间亦无显著差异。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反应器的脱氮效果,SGR-Sev对硝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出水碱度分别可达63.91%±14.31%、64.07%±12.11%和(278.18±80.33)mg/L。相较于SGR-Con,SGR-Sev的出水总氨氮和亚硝氮浓度较高。反应器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可使絮团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研究表明,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宜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  相似文献   
97.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麻醉后有水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研究CO2流速(麻醉阶段)、浸泡时间(浸泡阶段)、水体类型和盐度(复苏阶段)对复苏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CO2流速(3、5和7 L/min)、浸泡时间(0、1和5 min)、水体类型(自来水、养殖水上清液和养殖水)以及盐度(3、7和11)等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以结果为依据进行L9(34)正交和验证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CO2流速为7 L/min、最佳浸泡时间为0 min、最佳水体类型为自来水、最佳盐度为7;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当复苏时间为2 h时,4个因素对运输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为浸泡时间>水体类型>盐度>CO2流速,最佳运输方式组合为CO2流速为8 L/min、水体类型为自来水、盐度为7、浸泡时间为0 min;当复苏时间为4 h时,4个因素对...  相似文献   
98.
能量生态学(ecologicalenergetics)是以研究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分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起点,最终阐明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的科学。开展能量生态学研究,阐明水生龟鳖类的能量需求、能量收支各组分的定量关系、主要生态因子对各组分分配的影响、调节能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能量的摄取、吸收、转换及利用效率,不仅有助于提高养殖科学理论水平,指导养殖业的发展及科学管理,而且对龟鳖类的资源管理、评估龟鳖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具重要意义。恒温动物的能量生态学研究较早,许多学者建立了鸟类和哺…  相似文献   
99.
碱度对水产养殖絮体生物学特性及氨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异位式生物絮凝反应器中,添加鳗鲡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收集的残饵粪便进行生物絮体培养,用碳酸氢钠和1mol/L HCl控制反应器中的碱度水平(以CaCO3计)为:a组≥250mg/L、b组150~200mg/L、c组75~100mg/L,研究碱度对絮体形成过程中3种形态氮含量、絮体的氮素转化及粗蛋白、粗脂肪和胞外聚合物含量的影响,用IlluminaMiseq测序技术检测了絮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碱度150~200mg/L试验组絮体氮素转化率[(70.84±7.67)%]、粗蛋白含量[(36.74±0.59)%]、疏松结合胞外聚合物和紧密结合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与多糖比和絮体原核、真核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优于其他试验组。将碱度提高至逾150mg/L,可促使反应器中的硝化作用。3组絮体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原核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门,3个试验组中变形菌门的比例分别为45.96%、27.81%、80.07%;絮体真核微生物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和纤毛虫门,3个试验组中纤毛虫门的比例分别为7.24%、0.43%、14.85%。异位式生物絮体培养过程中碱度应控制在150mg/L以上时,絮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氮素转化效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 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用反硝化除磷菌处理模拟养殖尾水期间,通过A2/O工艺试验装置连续性进水出水,系统出水硝酸盐氮(NO-3-N)去除率全程达到了95%。出水的磷酸盐(PO43-)去除率40%~50%,出水总氮(TN)去除率也稳定在88%,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在30%~50%。探究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高硝酸盐氮生物絮团尾水和循环水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时,通过额外添加乙酸钠充当碳源的方式,添加碳源维持碳氮比在3.4∶1的组别脱氮效果显著,但除磷效果不显著,未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