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7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严重。是影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堆方式,从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体制问题入手,即运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2.
1病况与诊断 2007年5月26日我市某养殖户从外地引进1500多只1日龄莱茵鹅,6月25日到当地兽医站诊治时已死亡32只,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稀粪所粘连,粪便呈现棕红色或血便,翅膀下垂,渴欲增加,嗉囊充满液体,鹅冠及可视黏膜苍白。剖检6只死鹅尸体消瘦,鹅冠与黏膜色苍白或发青,内脏两支盲肠显著肿大2-3倍以上,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与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种群密度的关系,本研究于2012-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的天然割草地内定点布设3个平行固定样方(50m×20m),连续3年在野外进行了植物样方与草原鼢鼠土丘数的测定。以单位公顷新土丘个数代表当季草原鼢鼠种群的相对密度,通过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来确定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结果显示,1)草原鼢鼠的活动会对植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草原鼢鼠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互作关系中,草原鼢鼠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强。其中,草原鼢鼠种群数量对植物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最大,而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草原鼢鼠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74.
[目的]筛选适应陇县烟区生态条件、满足工业企业需求的优质烤烟新品种。[方法]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对LJ982、LJ981、秦烟201、CF9010、辽烟19和秦烟96(对照)6个品种的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烤烟品种的综合品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且差异明显,其中秦烟201、CF9010表现较好,烟叶质量较高,且均优于对照品种秦烟96。[结论]秦烟201、CF9010优势明显,可在陇县烟区进一步示范验证。  相似文献   
75.
为了得到陕西省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立足于陕西省烤烟研究实际,选取陕西安康、宝鸡、汉中、商洛、咸阳、延安6个烟区54个C3F等级烟叶样本,将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来综合评价烟叶质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烟叶分成"优、中、差"三类,同时用判别分析方法验证了评价模型及烟叶质量等级划分的合理性。优质烟样品33个,占61%,中等质量烟20个,占37%,较差质量烟1个,用判别分析预测烟叶质量分类准确率8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反映烟叶综合质量状况,陕西省优质烟区集中在安康、汉中、商洛烟区。  相似文献   
76.
移栽方式与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陕西渭北烤烟适宜的移栽方式和施氮量的组合,为陕西烟区优质烤烟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秦烟96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裂区试验。以三种移栽方式为主区 (常规移栽、小苗膜下移栽、井窖式膜上移栽),五个施氮水平为副区 (N 52.5、60、67.5、75和82.5 kg/hm2),采样分析了烤烟各生育期的硝酸还原酶、淀粉酶活性以及成熟期碳氮代谢物含量和烤烟产、质量。 【结果】 硝酸还原酶和淀粉酶活性在烤烟整个生育期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常规移栽方式下,高施氮量的烤烟碳氮代谢物含量、农艺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小苗膜下移栽和井窖式膜上移栽,中施氮量的硝酸还原酶和淀粉酶活性对烤烟生长更有利。施氮量相同时,井窖式移栽方式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好于其他两种移栽方式。井窖式膜上移栽下,施氮量为N 67.5 kg/hm2时烤烟的硝酸还原酶、淀粉酶活性表现最佳,碳氮代谢物均在适宜范围内,农艺与经济性状表现稳定,可促进烤烟的生长发育,提高烤烟的产质量。 【结论】 渭北地区烤烟适宜的栽培方式为井窖式膜上移栽,施氮量为N 67.5 kg/hm2时,烤烟碳氮代谢效率高,可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7.
通过3年的实地调查,查阅多个标本馆标本及相关资料,研究了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和区系特征,以期探讨其起源与演化。结果表明:该区有种子植物115科761属4 280种,与中国植物区系相比,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相对贫乏,特有程度较低;区域植物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其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与热带成分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植物区系优势现象不显著,以单型属和少型属为主。蒙古高原植物区系表现出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从植物区系发生角度分析,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起源可归结为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分、温带成分和本地起源。  相似文献   
78.
为给再生稻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南省主栽早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比较研究2种灌溉方式(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下水稻头季与再生季的产量、土壤有效镉含量、各器官镉含量与积累量、镉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显著提高水稻生物量及产量,头季产量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高13.86%,再生季产量也以间歇灌溉处理略高;淹水灌溉处理显著降低水稻镉含量和积累量,其中头季与再生季糙米镉含量分别较间歇灌溉处理降低37.93%与43.90%,植株总镉积累量分别下降52.41%与53.40%。灌溉方式对头季与再生季镉转移系数影响规律不一致,头季镉转移系数淹水灌溉显著大于间歇灌溉,再生季表现相反。淹水灌溉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与水稻镉富集系数,头季与再生季成熟期淹水处理土壤有效镉含量相比间歇灌溉分别降低10.81%与16.92%。可见,淹水灌溉使水稻产量、糙米镉含量、土壤有效镉含量与镉富集系数降低,但头季与再生季降幅存在一定差异,产量降幅以头季稻较大,糙米镉含量与积累量、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以再生季较大。  相似文献   
79.
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株两优819及晚稻品种H优518、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计3种氮肥运筹方式N1、N2、N3(分蘖肥、穗肥、粒肥用量比分别为7∶2∶1、6∶3∶1、5∶4∶1)与2种化学调控剂多效唑(C1)、壳寡糖(C2)双因素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早、晚稻各品种产量均以N2C2处理的最高,主要通过提高植株有效穗数而增产;与N1相比,N2和N3降低了茎秆高度、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茎秆抗倒伏能力增强,且N2优于N3处理;与对照处理(C3,喷施清水)相比,C1和C2均降低了水稻茎秆高度、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了茎粗、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从而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从互作效应来看,N2C1、N2C2和N3C1处理的茎粗和茎壁厚度较大,倒3与倒4节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充实度和抗折力较高,倒伏指数较低。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N2C2处理,即分蘖肥、穗肥、粒肥施用比例为6∶3∶1条件下,于拔节初期喷施壳寡糖,可在提高双季稻抗倒伏能力的同时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80.
头骨在哺乳动物各项生命活动中所携带的相关信息具有代表性,对头骨的研究可以为哺乳动物分类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探索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如何塑造物种形态积累基础性资料。为明确邻域分布的近缘种对所处生境产生适应性进化在形态上表现出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头骨(标本26号)与草原鼢鼠(M.aspalax)头骨(标本17号)外部形态比较,选取颅全长、基长、腭长、颧宽、眶间宽等13项具有代表性的形态指标,以体重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鼢鼠的下齿列长在种内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腭长、鼻骨长仅在草原鼢鼠性别间产生显著差异(P <0.05)。听泡长仅在东北鼢鼠性别间产生差异(P <0.05)。种间差异性分析显示,颅全长、基长、腭长等10项头骨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0.05)。此外,东北鼢鼠的颅全长等9项头骨指标均与体重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而仅眶间宽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 <0.01);草原鼢鼠只有颅全长、基长、颧宽等5项数据指标与体重增长显著正相关(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