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在室内模拟了静水和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二甲基硫化物[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对微藻二甲基硫(DMS)的释放无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显著降低了水体中颗粒态DMSP (DMSPp)含量(P<0.05),其中,约40%摄入的DMSPp转化为粪便DMSP (DMSPf)。扰动条件显示,DMSPf会随水体扰动而扩散于水体中,进而增加水体中总悬浮态DMAP (DMSPt)和DMS的量;原水总水体扰动实验中,与对照组(0 r/min)相比,实验组DMS和DMSPt最大,分别增加了16.8%和38.5倍。定量粪便扰动实验显示,在装有0.08 g粪便的1 L去DMS海水中,随着扰动程度的增加,水体中的DMS和DMSPt也相应增加,与对照组的7.6和906.4 nmol/L相比,最大可升高至21.3和2505.9 nmol/L,分别增加了180%和174%。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贝类摄食活动对海洋硫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2.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桑沟湾同一海域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下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的水分含量均高于88%,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均较低且二者差异不显著。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赖氨酸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75%和1.27%。2种养殖模式下的海带各种脂肪酸含量较低,均低于1%。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Zn、Mg、Na和K 4种矿物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都略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褐藻胶含量分别为22.66%和21.27%,标准化养殖模式略高。研究表明,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标准化养殖模式海带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褐藻胶等含量较高,显著提高了海带产品的营养和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其作为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价值,桑沟湾标准化海带养殖模式表现出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ellate) 3属4种,绿藻(Chlorophyta) 2属2种,金藻(Chrysophyta) 2种,蓝藻(Cyanophyta)1种。按照季节划分,春季22种,夏季20种,秋季23种,冬季20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硅藻是绝对优势种,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为全年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在18.6%~84.9%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12.20×103个/L之间,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范围为0.69~1.35,物种均匀度指数J (Pielou)范围为0.42~0.70。磷酸盐是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盐。研究结果揭示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4.
桑沟湾贝类筏式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3年6~10月和2004年3月利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SD6000全自动海流计以及石膏块对桑沟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养殖设施内外、扇贝养殖笼内外部分环境参数(pH、DO、叶绿素a、海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外流速及叶绿素a浓度衰减显著:经过20排筏架(约105m)后,养殖区内的海水平均流速由区外的7·50±5·29降到5·28±3·23cm·s~(-1),降低了29·6%,区内外海流的主流向没有显著改变;进入养殖系统的叶绿素a浓度由2·48降低到了1·19μg·L~(-1),减少了52%;养殖区内的pH和溶解氧与区外相比变化不大;(2)扇贝养殖笼内外环境因子发生显著的变化:2003年7月1日养殖笼内外水交换率可达80·5%,1个月后下降到只有23·6%;2004年10月份养殖笼内叶绿素a浓度降低到仅有1·57μg·L~(-1),较之笼外的4·20μg·L~(-1)来说,减少了62·6%;养殖笼外pH基本保持在8·0左右,笼内的pH却一直趋于下降趋势,到9月份降到了最低值7·46;在附着生物附着盛期的8、9月份,笼内溶解氧最低值降低到了5·13mg·L~(-1),比起笼外的7·04mg·L~(-1)来说,减少了27·1%。  相似文献   
55.
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分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各形态氮、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利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方法对沉积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总氮、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点;养殖区总氮含量在0.627~2.558mg·g^-1之间,年平均值为1.273mg·g^-1,有机氮是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无机氮的主要形态以NO3^--N为主,其次是NH4^+-N,NO2^--N最少,从年际尺度来看,唐岛湾网箱养殖没有改变沉积物中无饥氮的结构组成特征;养殖区沉积物中NH4^+-N含量的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趋势,主要是由养殖鱼类的放养规律、代谢活动、饵料投喂量所决定。沉积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有机指数为0.087,属于较清洁范畴;有机氮含量为0.116,尚未受到氮的污染,属于尚清洁类型。  相似文献   
56.
桑沟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增杰 《齐鲁渔业》2004,21(8):10-11
在对桑沟湾发生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基础上,从种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栉孔扇贝生殖盛期能量大量消耗,降低了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疾病的能力;而种质退化、高温、养殖密度过高、附着生物及疾病也是造成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诱发原凼。  相似文献   
57.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 μmol·L-1和0.42~4.16 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 250.41、0.45~8.70 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 μmol·m-2·d-1和22.33 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3-4-P量分别约为9.87 t和0.32 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58.
随机选取76个浅海远岸水域浮筏养殖的体型规则的2龄栉孔扇贝测定其壳宽、壳长、壳宽、总干重,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贝壳性状为自变量对总干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明确影响远岸水域浮筏养殖的栉孔扇贝总干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总干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与壳高的协同作用影响总干重;所选表型性状对总干重的回归系数R2=0.737,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壳高、壳长、壳宽为自变量估计总干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39.582+2.977 X1+2.061 X2+11.181 X3。  相似文献   
59.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甄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δ15N分别为(6.44±0.2)‰和(5.61±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y=97.167e-0.007 4x(R2=0.848 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0.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桑沟湾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动态变化以及底栖生境的健康状况,于2019年5-9月采集了中国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不同养殖区(藻类、贝类和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了不同养殖区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类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以污染耐受种为主;调查期间,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贝类养殖活动和网箱养殖活动已经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物颗粒过度积累。ABC曲线显示,7月桑沟湾养殖区开始受到干扰,8月和9月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AMBI和M-AMBI指数评价显示桑沟湾养殖区域底栖生态系统处于轻度或中度干扰状态,底栖生境健康状况处于高等或者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