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5篇
农学   20篇
  5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3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西藏主要农区青稞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内含子切接点引物(intron-splice junction primer)和长随机引物的PCR分子标记方法,对来自西藏主要农区的29个青稞育成品种和3个农家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5个引物共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39条,其中26条(66.7%)为多态性条带。根据PCR扩增的条带建立[1,0]型数据矩阵,应用NTSYSpc2.1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据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主要农区青稞品种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但总体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聚类结果与各品种的实际生产利用情况较为接近,可以反映出这些青稞品种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92.
Triticum spelta 1BS染色体对K型小麦不育系花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1B/1R与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 对2类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发育过程中丙二醛含量、花粉细胞膜透性、SOD活性、花粉发育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类型小麦不育系花粉丙二醛含量和花粉提取液电导率从减裂期到散粉成熟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上升趋势,而保持系在花粉发育全过程中2项指标都基本保持平稳。2类型不育系SOD活性从单核期到三核期都一直呈下降趋势。与保持系相比, 2类不育系的SOD活性从单核期到二核期均显著高于其相应的保持系,三核期均低于其相应的保持系,且呈继续下降趋势。推断2类不育系的败育过程和败育时期基本一致,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均为单核期到三核期。但花粉发育形态的染色观察表明,非1B/1R不育系从二核期出现花粉形态异常,而1B/1R不育系到三核期才出现,似乎又反映出非1B/1RK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稍早于1B/1RK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93.
利用单芒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U401、U402、U8567、U513,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K401、K402、K8567、K513,及其同型保持系A401、A402、A8567、A513与10个普通小麦品系杂交,测定和比较其恢保关系和单倍体发生频率,结果表明,U型不育系与K型恢保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异。U型不育系育性恢复较K型难,且更易受气候条件影响。U型不育系诱导单倍体频率较K型高。  相似文献   
94.
1B/1R与非1B/1R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与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光合速率及SOD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spelta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小麦比1B/1R类型不易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中除株高具明显优势外,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抗病性也无明显差异;非1B/1R的K型不育系光合速率高于1B/1R类K型不育系;1B/1R和非1B/1R类型不育系的SOD活性的变化差异较小,均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差异较大。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均为二核期到三核期。  相似文献   
95.
本论文综合分析了宁夏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宁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96.
表皮模式因子EPF/EPFL基因家族编码一类植物中特有的分泌类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挖掘和利用小麦EPF/EPFL家族基因,对小麦该家族基因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域、系统进化及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35个TaEPF/EPFL基因家族成员,含有1~4个外显子,分布在除1A、5B外的19条染色体上,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是导致该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原因。蛋白结构分析显示,其编码蛋白的C端包含6个相对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N端存在信号肽剪切位点,且亚细胞定位在胞外基质中,属于一类胞外分泌蛋白。系统进化分析发现,TaEPF/EPFL基因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就已形成。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大多数TaEPF/EPFL基因在小麦幼嫩组织和穗部表达量较高,部分TaEPF/EPFL基因响应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进一步分析 TaEPF1-2B不同单倍型与气孔性状的相关性,发现TaEPF1-2B不同单倍型的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面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倍型Hap A具有较低的气孔密度和较高的光合速率,是优势单倍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良小麦的抗旱性和光合效率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7.
苦荞资源农艺性状因子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因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搜集的53个苦荞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筛选前6个因子(其贡献率达到80.17%)为综合指标,进一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7.46时,可以把苦荞资源聚成宽粒类、抗倒类、粮用类、大粒非抗倒类和以及厚壳类等5个类别。研究结果对筛选优异苦荞资源,提高苦荞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导入谷子基因组DNA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以小麦品种普冰201、长武134及分别以普冰201和长武134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谷子品种冀谷18基因组DNA的后代株系为材料,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测定其最上部叶片或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光合生理指标,成熟期收获后调查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谷子基因组DNA导入系的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与亲本相比发生了变化.在拔节期,以长武134为受体的导入系01-2-20-10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较亲本高出5.5%、12.5%和6.5%.在抽穗期,以普冰201为受体的导入系01-2-12-5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高出亲本11.1%和12.5%,导入系01-2-8-4和01-2-14-2的SPAD值较亲本高出9.7%和3.2%.在灌浆期,以普冰201为受体的导入系01-2-11-3的净光合速率较亲本高出10.0%,导入系01-2-12-2的气孔导度较亲本高出11.1%.对单株穗数而言,普冰201后代导入系01-2-12-2较亲本高出3.3%,长武134后代导入系01-2-17-4较亲本高出4.6%.对穗粒数而言,普冰201后代导入系01-2-12-2较亲本多出3.8%,长武134后代导入系01-2-17-4较亲本高出24.9%.普冰201所有后代导入系的株高和千粒重均高于亲本,长武134后代导入系01-2-17-4、01-2-18-5和01-2-18-12的千粒重均高于亲本.  相似文献   
99.
为进一步明确莫迦小麦(Triticum macha) T型恢复基因Rf3与K型不育基因rfv1的连锁关系, 利用T型细胞质背景(T504A/Tm3314 F2代和T504A//KTm3314A/90(13)21杂交分离群体)的可育株在K型细胞质下的育性测交分析, 明确了来自莫迦小麦的这2个基因连锁并不紧密, 交换值约为16.54%。可利用T型主效恢复基因Rf3提高含有T型主效恢复基因和K型主效不育基因的基础材料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00.
小麦抗白粉病SSH-cDNA文库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白粉菌诱导下抗白粉病小麦的抗病机制,构建了白粉菌接种初期的抑制性消减杂交cDNA(SSH-cDNA)文库。从中随机挑取14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去除冗余序列和重复序列后,得到94条EST,利用NCBI的BLAST在线序列比对工具对GenBank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及功能分类。结果表明,49个EST与已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主要涉及初级代谢(2%)、能量代谢(24%)、细胞结构(2%)、转录(2%)、蛋白质合成加工与储藏(16%)、转运(4%)、信号转导(4%)和抗病与防御(30%)。经文库比较,筛选出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同源的EST(Z25-1)和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同源的EST(Z440-1),GenBank登录号为EX567369和EX567360。以其EST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通过RT-PCR分析它们在白粉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该2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Z25-1在未接种白粉菌时具有一定的表达量,白粉菌侵染后表达量开始上升,侵染72 h时表达量最高,然后下降;Z440-1在未接种时也具有一定的表达量,但在接种初期表达微弱,甚至不表达,24 h后表达开始上升,到72 h时达最高,然后下降。本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属于诱导型表达基因,且参与白粉病抗病反应,在白粉菌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