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筛选可控制苏南丘陵区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 ultiflorum Lam.)自生苗及恶性越冬杂草并对苜蓿安全的苗后除草剂,将咪草烟3个剂量水平分别与精禾草克、精稳杀得、高效盖草能各4个剂量水平进行混合于冬季施用,并分别从来年春季第一茬杂草发生情况、产量、经济效益等角度分析,得出最佳的两个混用方案:5%咪草烟水剂1.5 L/hm 2+10.8%高效盖草能0.525 L/hm 2和5%咪草烟水剂1.2 L/hm 2+10.8%高效盖草能0.375 L/hm 2。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咪草烟使用剂量下一年生黑麦草发生与苜蓿产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2.
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适用伴生作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苏南丘陵区苜蓿苗期的杂草问题,从保护播种入手,在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黑麦、小黑麦四种作物共五个品种中寻找适宜的伴生作物。通过对产量、株高、杂草率等多个指标测定分析,筛选出中新830小黑麦、赣选一号黑麦草适于用作苜蓿播种的伴生作物,同时获得两个苜蓿存活率最高的处理:苜蓿(15kg/hm2) 中新830小黑麦(150kg/hm2)撒播及苜蓿(18 kg/hm2) 中新830小黑麦(250kg/hm2)30cm条播。试验还表明撒播方式下,苜蓿播量与其竞争力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3.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饲用黑麦干草质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干草中粗蛋白质(CP)含量主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受磷、钾施肥水平的影响很小;饲用黑麦干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不仅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磷、钾施肥水平的影响;饲草质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磷、钾肥施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总体而言,施肥量特别是氮肥施入量对饲用黑麦干草品质有较大影响.在试验范围内,为了获得较高的饲用黑麦干草质量(CP>14%),氮肥(N)施量不应低于226.5 kg/hm2, P2O5、K2O应少施为好.  相似文献   
144.
研究了2005-2006年湖南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质的稻田土壤在晚稻收获后免耕种植黑麦草,其生产性能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土壤都比较适宜冬季黑麦草生产,黑麦草总干物质产量河沙泥田(11.3)>紫泥田(11.1)>灰泥田(10.6)>麻沙泥(10.5)>红泥田(9.75)>黄泥田(9.64 t/hm2)。粗蛋白含量为12%~15%,黑麦草全年粗蛋白质总产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1.53 t/hm2,各处理黑麦草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均大于60%,各处理黑麦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均明显大于100%。6种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为,除灰泥田外,冬种黑麦草处理均大于冬闲田,其中在河沙泥田增加的最高。稻田冬种黑麦草不仅能产生大量的优质牧草,对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稻田耕地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5.
新疆草业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述新疆草业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以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了新疆草业工程建设战略问题.研究得出:1)新疆草业工程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为草业生产子系统、草业管理子系统、草业科教子系统;2)草业各子系统的发展目标为:①草业生产子系统应发展成为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地位对等的农业支柱系统;②草业管理子系统应发展成为依靠法律法规实行行业规范管理、保证草业市场运作顺畅、草业行业协会机构功能健全、草业行业信息支撑有力的体系;③草业科教子系统应发展成为草业人才培养体系齐全,草业优秀人才辈出,草业科技创新活跃,科技成果技术推广精准迅捷的体系;3)新疆草业工程建设划分为3个战略阶段:战略启动阶段、战略成长阶段和战略完成阶段;4)有关新疆草业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建议.  相似文献   
146.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与CTRI处理相比,局部根区灌溉(包括APRI和FPRI处理)降低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羧化速率(CE),但APRI处理未明显降低初始量子效率(α)、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效率 (qP)。在2种局部根区灌溉模式中,APRI较FPRI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P<0.05),而且APRI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α、光饱和点(LSP)、光能利用率(LUE)、Ci/Ca、CE、CO2饱和点(Ci,sat)、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ФPSII、ETR、qP和非光化学效率(NPQ)均高于FPRI。APRI和FPRI的光合速率降低与气孔因素有关,FPRI光合速率降低还与PSII结构损伤有关;局部根区灌溉提高了裸燕麦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耐受能力,APRI有利于保持更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47.
该研究以燕麦青贮料的自然微生物为菌群来源,通过对其长期限制性培养和定向驯化,在10和25℃各筛选了一组能快速降低燕麦青贮料p H值、增加乳酸等风味物质、组成稳定的乳酸菌复合菌系,分别命名为LDS和MDS。LDS中主要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MDS中主要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以不添加复合菌系作为对照,燕麦中分别添加LDS、MDS,在10和25℃下进行青贮发酵,其中在10℃条件下,不添加复合菌系、添加LDS和MDS的分别记为10 CK、10 LDS和10 MDS,在25℃条件下的分别记为25CK、25LDS和25MDS。结果表明10LDS中乳酸菌数量是10CK的7400倍,乳酸含量比10CK提高14.3%;25MDS的乳酸菌数量是25 CK的27 000倍,乳酸含量比25CK增加30.3%。通过DGGE和Q-PCR技术,接种复合菌系发酵10 d时青贮料中的微生物群落已基本稳定,接种菌株在青贮料中得到定植。LDS、MDS在不同温度(10、25℃)下接种燕麦,发酵30 d后10LDS比10MDS乳酸含量高17.1%,乙酸高23%;25MDS比25LDS乳酸含量高19.0%,乙酸低19.5%。接种LDS复合菌系后WSC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CP (粗蛋白,crude protein)、DMR(干物质回收,drymatterrecovery)都显著提高,LDS在10和25℃条件下能更好的保存燕麦中的营养成分,提高其营养品质。LDS在10和25℃中均可有效定植;MDS在25℃中有效定植,但在在10℃下未能定植。因此LDS对温度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8.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9.
[目的]系统了解我国与加拿大在燕麦科研合作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为相关部门决策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中加燕麦科研合作现状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中加燕麦科研合作领域涉及燕麦产业发展各方面,主要合作形式包括研究人员互换交流、联合开展研究、联合组织研讨会和科技开发及成果示范推广等.合作中主要存在燕麦科技合作有待向产业化方向推进、科技合作领域亟待深入发展、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及服务平台等问题.[建议]应提高燕麦产业化合作水平、拓展中加燕麦科技合作方向、建立中加双边常设的农业合作机构与机制等,以促进中加燕麦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0.
为系统研究裸燕麦氮效率,选用8个不同基因型裸燕麦种质进行田间试验,在不同生育期对不同氮素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裸燕麦的氮素营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除氮收获指数变异相对较小(CV 5.04%)之外,其余指标均变异较大(CV 11.98%~26.65%);(2)氮流效率与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生产力呈显著(P0.05)、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说明植株干物质生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表征裸燕麦籽粒蛋白含量高低的综合指标,对高蛋白裸燕麦育种具有重要价值;(3)提高花后氮同化量和氮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氮流效率(r=0.7233**,r=0.7053**);(4)裸燕麦开花期前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氮素吸收效率(r=0.484*),花后土壤供氮水平过高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r=-0.701**)。研究表明裸燕麦氮效率基因型效应显著,为氮高效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