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亚湾海洋生物体内铅的含量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讨论了大亚湾海洋生物体铅(Pb)的含量与变化特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生物体Pb的含量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0.33±0.10)mg·kg^-1。甲壳类Pb的含量明显高于头足类和鱼类。根据风险评估的4个步骤,确定Pb的毒性,描述了Ph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采用粗略的点评估方法计算了Pb的膳食暴露量,并简述了Ph的风险。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洋生物体Pb的膳食暴露量处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提供牡蛎食用安全性参考信息,文章根据有毒化学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计算式,提出了牡蛎适宜消费量推算方法;对2007年春季在南海北部沿岸23个海湾采集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的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重金属的含量,推算了近江牡蛎的适宜消费量。结果能清晰地显示牡蛎采集海域、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对应的近江牡蛎软组织日均适宜消费量。  相似文献   
23.
根据2007年和2009年对广东、广西沿海部分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贝类产品中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差异,并采用点估计方法对贝类产品中的Cd、Cu、Zn、Pb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贝类品种的差异决定了其体内Cd、Cu、Pb、Zn含量的差异,近江牡蛎样品中Cd、Cu、Zn的含量远远高于另外4种贝类,文蛤样品中Cd、Cu、Pb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4种贝类。贝类产品中Cd、Cu、Pb、Zn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与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因子的季节变化有关。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贝类产品中Cd、Cu、Pb的合格率分别为65%、67.7%和100%。与其他海域贝类产品的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贝类样品Cd、Cu、Pb、Zn的含量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相比,太平洋牡蛎、翡翠贻贝、菲律宾蛤仔和文蛤的Pb、Cd的膳食暴露量处于安全范围内,而近江牡蛎的Cd膳食暴露量可能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24.
珠江口重金属变化特征与生态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153.3×Cu、Pb、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53μg/L、2.22μg/L、48.3μg/L、0.16μg/L和43.8×1010-6、0.82×10-6;沉积物对Cu、Pb、Zn、Cd的富集倍数平均在1.5~3.3。水体中Cu、Pb、Cd的含量在河口不同区段(上、下游)季节变化特征不同,这种变化与水体中Cu、Pb、Cd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过程有关;受水动力条件及冲淤特性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8月份Cu、Pb、Zn、Cd的含量高于5月份的含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5月份珠江口水体处于中污染状况、沉积物属轻污染状况,8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分别为较清洁和中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危害评价显示,8月份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高于5月份,Cd的潜在危害性高于Cu、Pb、Zn。  相似文献   
25.
根据1997-2010年对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的监测结果,对近江牡蛎体重金属元素镉(Cd)、铜(Cu)、铅(Pb)、锌(zn)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近江牡蛎这一经济水产品种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江牡蛎Cd、CuPb.Zn的含量分别为(1.31±1.43)、(72.3±89.7)、(0.26±0.22)、(203±178)mg·kg^-1,不同元素的含量与近江牡蛎对其累积能力有关。1997-2010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重金属cu、cd、Pb、Zn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沿海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东部和西部沿海。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近江牡蛎体Pb、cd的暴露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WHO/FAO)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推荐值,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26.
工厂化流水养鲍系统水质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粤东工厂化杂色鲍(HaliotisdiverscolorReeve)养殖场的进水管、养鲍池、排水渠分别取水样,测定水中pH、DO、DIN及DIP的质量浓度C(X)。进水为自然海水经沉淀、过滤。池中水温为26 9~29 0℃,幼鲍养殖密度2500~3000ind/m2;成鲍放养密度为120笼/池,40个/笼,体重12g。观察实验共进行6天。结果显示,水质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出水口水体DIP质量浓度、DIN质量浓度及COD质量浓度比进水水体明显增高,平均分别增高1.6、1.4和0.6倍,出水口水体DIP质量浓度20%观测值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出水水体C(DO)和pH略有降低,平均分别降低0.31mg/L和0.16。不同水质因子进、出水的变化程度依次是C(DIP)>C(DIN)>C(COD)>C(DO)>pH,C(DO)和pH的降低与C(DIP)、C(DIN)和C(COD)的增高有密切联系。连续注水的幼鲍池中C(DO)和pH从进水段、中段到出水段呈逐渐降低趋势,停止注水则段间差异消失。24h水质变化显示,池中C(DO)与pH在8∶00~16∶00高于20∶00~4∶00,C(COD)以午夜较高、20:00次之。这与杂色鲍昼伏夜动的生活习性有关,C(DO)和pH的时间变化还与水温的波动有关。从总体看,该流水体系中,水质基本满足我国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柘林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柘林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危害状况,于2011年4月采集了柘林湾及邻近海域1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柘林湾及邻近海域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海洋沉积物I类标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铅(Pb)、铬(cr)、铜(cu)和锌(z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71.31.20mg·kg-1、12.71~63.56mg·kg-1、2.36-120.38mg·kg-1和12.50~85.58mg·kg-1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柘林湾及邻近海域重金属危害属于轻微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r〉Pb〉Cu〉Zn。  相似文献   
28.
混合重金属对翡翠贻贝的积累与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翡翠贻贝(Mytilus edulis)进行混合重金属积累与排放的慢性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铅(Ph)、锌(Zn)、铜(Cu)、镍(Ni)、镉(Cd)、铬(Cr)、汞(Hg)和砷(As)的混合溶液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积累规律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对Ph、Zn、Cu、M、Cd、Cr、Hg和As的富集和排放规律性较强,在累积实验中,翡翠贻贝体内各种重金属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呈上升趋势,翡翠贻贝对重金属Pb,Cu,Ni,Cd,Zn、As、Cr和比有较强的累积能力,可很好地指示海水中这些重金属的污染;在排放实验中,翡翠贻贝体内各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排放曲线都较平缓,表明翡翠贻贝在实验过程中,释放体内重金属较缓慢。  相似文献   
29.
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近江牡蛎C.rivularis的大小顺序都是Cu〉Cd〉Pb〉Cr,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的大小顺序则是Cu〉Pb〉Cd〉Cr;(2)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翡翠贻贝未受重金属污染,但部分近江牡蛎体中Cd和Cu含量已超过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0.
环境中有机农药吸附热力学模型及吸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农药的生态风险决定于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宿等环境行为,研究有机农药在环境中的吸附机制对评估有机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有机农药吸附研究的主要热力学理论模型,对模型成立的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探讨;还就有机农药吸附过程与pH、离子强度、有机质和温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讨论。不仅为有机农药吸附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亦可为渔业生产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