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0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自肥际向非肥际的扩散距离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施同等铵态氮条件下,施钾量增加2.4倍,导致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提高了2.1倍,交换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则分别提高了1.7和 0.3倍,而钾的迁移距离提高了16.4%(12 mm),说明肥际钾的固定能力有限,钾肥量增加导致更多的钾以有效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同等钾量条件下,施用铵态氮肥显著提高了水稻土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使钾的迁移距离较未施铵时增加了23.2%(16 mm);铵钾共施还显著提高了肥际到普通土壤过渡区域中交换态钾含量,降低了所有土样中的非交换态钾含量。铵钾共施显著抑制了肥际微域中肥料钾向非交换态的转化,这种抑制作用随距肥际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利用不同回归方程拟合由肥际到非肥际钾的分布曲线,无论是水溶态钾还是交换态钾,反S型曲线 y = a / [1 + b exp (c×x)] 可以很好地拟合由肥际到非肥际K+ 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2.
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常熟市)部分企业周围农田土壤中(Cr、Cu、Zn、Pb、As、Hg和Cd)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耕层土壤(0 ̄20cm)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亚耕层(20 ̄40cm),说明在耕层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富集趋势。总体上看,常熟市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是西南部较东北部高。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调查区域农田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Hg>Cu>Cd>Zn>Pb>As>Cr。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可以看出,综合污染指数为0.93,属警戒等级,表明调查区域土壤尚清洁。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2种施肥模式对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蔬菜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施肥(STFP)能平衡土壤养分,而传统施肥(TFP)土壤中已严重累积的硫和磷的含量继续增加,养分不平衡的状况更趋严重。TFP芹菜的地上部含氮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各处理蔬菜地下部的含氮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的不结球白菜的含磷量差异显著(P0.05),TFP的最高,STFP的最低,而芹菜的无显著差异;STFP蔬菜的地下部含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3处理间蔬菜的地上部含钾量差异不显著(P0.05);3处理均未影响蔬菜钙镁的含量,也未影响2种蔬菜地上部硫的含量,而STFP不结球白的地下部含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STFP的蔬菜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TFP的钾含量相对偏低,其他大中量元素含量均能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并且磷、硫含量过高;而STFP能根据温室土壤养分与平衡状况,通过降低磷、硫的施用,增加钾的施用来不断调整施肥组成,能有效遏制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发展,改善温室土壤的蔬菜生长环境并能提高蔬菜产量,是一种优良的调控与持续利用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4.
不同土壤钾素淋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董艳红  王火焰  周健民  任正文 《土壤》2014,46(2):225-231
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降雨情况下不同土壤钾素的淋溶特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施钾的自然土壤,在降雨量较小时(87 mm),决定钾素淋溶状况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质地,质地越轻,K+淋溶量越大;降雨量较大时(435 mm),决定钾素淋溶状况的主要因子则为速效钾,田间速效钾含量愈大,淋溶风险愈大。外源钾施入土壤后,在降雨量较小时(87 mm),钾素淋溶状况主要受土壤粉粒和缓效钾的影响,粉粒含量和缓效钾越大,淋溶量越小;降雨量较大时(435 mm),钾素淋溶状况主要受全钾和缓效钾的影响,其值越大淋溶量越小。在降雨量充足、田间排水不畅的情况下,短时间内(2 h)土壤钾肥表观淋出率仅与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的质地是影响钾淋溶主要因子;长时间(24 h)淋溶后钾肥表观淋出率则与土壤pH、粉粒、全钾、缓效钾和长石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全钾和粉粒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5.
缺钙对不同钙效率番茄幼苗钙吸收及幼茎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两个钙效率有较大差异的番茄品种(04,05)研究了缺钙胁迫对幼苗钙素吸收动力学特性、钙在体内的吸收和分配及幼茎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钙下不同钙效率番茄品种存在吸钙速率的基因型差异,钙低效品种04钙高效品种05,经过缺钙胁迫后重新吸收钙的速率仍然以0405。正常供钙下,钙低效品种04生长量、钙吸收量均显著高于钙高效品种05,而缺钙处理下植株生长量、钙吸收量、钙含量显著低于05。缺钙下两品种的根冠比增加,05增加程度高于04。正常供钙下两品种表皮细胞、薄壁细胞和形成层细胞形状大小匀称,排列紧密,04茎木质部导管数较多;缺钙使两品种幼茎形成层细胞发育受到影响,尤以04影响显著,表明缺钙胁迫对04品种结构的影响远远高于05。  相似文献   
106.
聚合物包膜NPK复合肥料养分释放滞后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合物包膜肥料养分释放的滞后期是指不释放养分或释放量很少的时期,主要由水分进入过程和养分溶解过程组成,滞后期的长短受这两个过程控制;滞后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包膜厚度、养分溶解度、养分组成等。以此为理论基础,模拟了聚合物包膜肥料养分释放的滞后期,推导出聚合物包膜肥料滞后期的方程为:tlag=kr/3(l/PhP+1/D),估算了聚亚安酯类物质包膜NPK复合肥料(Multicote)中K+、NO3-、NH4+释放的滞后期。4和H2PO4+由于养分离子本身的溶解性质不同以及养分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养分离子的滞后期存在明显差异,与试验结果一致。同时,该模型还表明,当包膜厚度较薄时,对滞后期起主导作用的是养分溶解过程,只有当包膜厚度足够大时,才会对滞后期起主导作用。该模型将对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7.
常规方法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可能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效钾状况通常用1 mol L-1中性醋酸铵提取的速效钾或1 mol L-1硝酸煮沸法提取的缓效钾量来表征。我国农田土壤中近些年来1 mol L-1中性醋酸铵提取的速效钾量呈普遍下降趋势。但土壤中的有效钾素的实际下降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通过测土的方法进行准确评估。本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人为改变土壤有效钾量,对常规土壤有效钾测定方法反应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对硝酸连续提取法准确测定土壤钾素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几种提取方式中,以2 mol L-1冷硝酸超声波连续提取10次获得的外源钾变化的回收率最高,达75%~80%。其次是1 mol L-1硝酸100℃水浴法连续提取6次,测钾变化的累计回收率可达75%。如进一步增加提取次数,可能会有限地提高测钾变化的回收率,但随提取次数的增加,提取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稳定性将显著下降。因而用硝酸作为提取剂,即使是在高温、超声波等方式下,也很难准确测定强固钾能力土壤中有效钾的变化。能够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方法必须能将土壤中易发生变化的有效态钾全部提出,并尽量不提取土壤的原生矿物态钾,寻找这一方法将是未来土壤钾素测定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施用方式和氮肥种类对水稻土中氮素迁移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凌德  李婷  王火焰  刘晓伟  陈照明  周健民 《土壤》2015,47(3):478-482
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稻田中氮肥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氮素迁移的影响。试验设4种施用方式(撒施、上层10 cm土混施、土下10 cm点施、3%土体混施)和4种氮肥(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不同施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期60天内,在土下10 cm点施下尿素处理6~16 cm土壤无机氮含量200 mg/kg,远高于其他3种尿素施用方式。4种施用方式保肥能力大小分别为:土下10 cm点施3%土体混施上层10 cm土混施撒施。不同种类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期第30天和60天尿素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均高于其他肥料处理,最大值分别达到544 mg/kg和477 mg/kg,而氯化铵处理无机氮含量最大仅为324 mg/kg和106 mg/kg,但是总体来看尿素处理与磷酸铵处理无明显区别。4种氮肥在土下10 cm点施下保肥能力大小为:尿素、磷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研究认为氮肥施入土壤后与土壤混合的初始体积越小,养分损失越低;施用越集中,肥际养分浓度越高。结合预示稻田土下10 cm点施氮肥较其他施肥方法在维持肥际高浓度无机氮和减少氮肥损失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释放量和释放率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P(水土比为 2 0∶1 )并利用连续提取法 ,对三种土壤P的固定特征以及磷的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壤对P的固定能力高于潮土 ,而潮土高于水稻土 ,在加入P量为 2 97gkg- 1土壤的条件下 ,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量分别为 2 84gkg- 1、2 5 3gkg- 1和 2 0 8gkg- 1。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率则随着加入P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的释放研究中 ,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 ,P的释放量减少 ,并在提取 8次后 ,以后各次P的释放量不发生显著变化。三种土壤中 ,水稻土P的最大释放量 (1 2 4 0 7mgkg- 1)显著高于红壤 (60 46mgkg- 1)和潮土 (1 9 74mgkg- 1) ,水稻土P的总释放量 (1 6次 )也大于红壤和潮土 ,三种土壤P的总释放量分别为 2 0 6 0 2 (1 98gkg- 1土壤P处理 )和 2 71 91mgkg- 1(2 97gkg- 1土壤P处理 )、1 0 0 48和2 60 5 3mgkg- 1、1 1 6 0 6和 1 3 1 91mgkg- 1。三种土壤P的释放率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并逐渐达到稳定。水稻土的释放率显著高于红壤和潮土。水稻土和潮土中 ,1 98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P的释放率高于2 97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 ,红壤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0.
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中的矿质营养效应以及有关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植物营养领域等问题 ,以期为细胞水平植物营养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