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都与发酵时间成函数下降,而前者下降更甚,同时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也远远大于过氧化物酶。可见,在高温下发酵,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得厉害,而过氧化物酶受影响不大。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  相似文献   
32.
0100 中非茶叶在贮运过程中品质陈变的研究一化学组成、品质风味以及价格评定J·B·柯诺里中非茶叶在贮藏中茶红素类(T R s),茶红素中的 SⅡ组分以及咖啡碱含量都增加,而黄烷醇类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茶黄素(T F)含量除在陈化初期有短时增加外,而在后五个月都与贮藏时间成线性函数下降。T F 的损失是红茶陈变和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经六个月的贮运,红茶将平均损失 T F 3.6微莫尔/克,价格下降  相似文献   
33.
34.
本文研究了多糖水解酶粗酶液发酵生产技术及其对红碎茶加工的增质效应。通过稻草培养基加10%~20%副茶粉接种 AS3.3711或副茶粉培养基接种 HNT—1的固体培养,纤维素酶活性达590u/ml,果胶酶活性达580u/ml。所制红碎茶水浸出物增加2.8~6.98%,茶黄素相对增加18.4%~47.3%,品质化学鉴评增加5.55~7.12分,感官评分增加5~6分。  相似文献   
35.
微波-碱水浸提银杏叶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银杏叶黄酮的提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微波效应,用氢氧化钙溶液提取银杏叶黄酮,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在0.5~2.0 min内,黄酮提取率随微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银杏叶含水量在10~20 ml内,黄酮提取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黄酮提取率随液料比的增加而增加,液料比在16∶1~25∶1时,提取率基本恒定。在90~95℃内,黄酮提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在30~50 min内,黄酮提取率随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微波时间〉含水量〉pH值〉提取时间〉液料比。[结论]微波-碱水浸提银杏叶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银杏叶5 g、微波功率100%、微波时间2.5 min、含水量25ml、液料比12∶1、浸提温度95℃、浸提2次、每次60 min、pH值为9,黄酮的提取率达93.6%。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通过对不同鲜叶萎凋程度、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干燥温度对多糖水解酶(PSH)制茶效应的影响研究,找出了酶法制茶配套工艺及技术指标。证验结果表明,将酶液在揉切前均匀喷雾加入萎叶,萎叶水分控制在68%左右,茶叶在制品发酵时间比常规制茶工艺延长15~45分钟,干燥采用先高温后低温方式能较好地协调外加酶促反应与茶叶自身内源酶酶促作用,发挥酶法制茶的增质效应,提高红碎茶品质。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多糖水解酶(PSH)成品酶和自产粗酶液的制茶小试及大生产试验,研究了红碎茶初制中外源多糖水解酶的增质效果,结果表明:外源多糖水解酶可使红碎茶水浸出物平均增加4.51%以上;茶叶素平均提高0.23%,其它品质成分也有所增加。外形色泽和颗粒明显改善,使感官评分增加5分以上,红碎茶正茶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38.
茶色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茶色素对消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抗突变作用、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抗病毒作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提出了今后茶色素药理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
不同分析方法对香米香气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柱吸附法(XAD-4)对香米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DE法操作方便,能较多地收集到醛类香气物质,并收集到香米香气的特征物质2-乙酰基吡咯啉,香气物质中小分子化合物偏少;柱吸附法能弥补SDE法一些缺陷,所收集的香气成分更均衡,但吸附剂的处理较为困难。因此,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完整地反映香米香气组分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