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沂市砂姜黑土种植区小麦的产量,经过多年多点调查和试验研究与示范,制定了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其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整地、田间管理、收获等配套栽培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2.
以2019-2020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北片水地组区试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包括对照在内的14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为黄淮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生育期>基本苗>株高>667 m~2穗数>成穗率>千粒重>容重>穗粒数。在山东小麦育种中应注重对生育期、基本苗、株高及667 m~2穗数这几个重要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3.
[目的]为生产上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及良种良法技术配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逐步回归、相关与通径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与产量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偏相关,各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冬前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经济性状,冬前群体与株高能显著影响穗数,但株高过高则影响穗粒数的增加。[结论]各性状间的有机结合能使临麦4号发挥出最大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24.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新品种临豆九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呈正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负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叶面积系数呈双曲线型增长,与大豆产量间也呈双曲线型关系;当密度为21.719 6万株/hm2时,可获得最佳理论产量3 925.99kg/hm2。  相似文献   
25.
以中国李"帅李"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种类和浓度的筛选,建立"帅李"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帅李"的组织快繁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宜选用培养基WPM+0. 2~0. 4mg/L 6-苄基腺嘌呤(6-BA)+0. 08~0. 12mg/L吲哚丁酸(IB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1. 0mg/L苯基噻二唑基脲(TDZ)+0. 08mg/L IBA+0. 4mg/L 6-BA,能诱导形成4~5个丛生芽,将嫩茎接种在添加0. 5mg/L萘乙酸(NAA)的1/2MS培养基中,生根率为33. 3%。  相似文献   
26.
正临麦9号(参试代号临091)系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以临044190为母本、泰山2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水旱轮回选择而育成的免疫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高产稳产、抗冻耐寒、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2018年1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审麦 20180012。1 特征特性临麦9号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越冬抗寒性好。起身后生长迅速,植株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熟率中等,成穗多。株高75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适宜的追肥时期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用3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济麦22、临麦4号、LN66),研究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适时将小麦的追肥时期后移,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不同小麦品种适宜的追肥时期是有差异的.对于大多数小麦品种(如济麦22和临麦4号),氮肥的适宜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对于生长后期有早衰迹象的小麦品种(如LN66),开花期追肥较为适宜.[结论]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适期追肥.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黄淮南片大豆区试结果分析,表明临豆九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该品种实现了产量构成因素的高度协调,产量与单株粒重、单株有效分枝、底荚高度、百粒重、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呈正相关关系,只有主茎节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产实践中,应增加肥料投入,加强管理,促进植株养分向豆荚转移,增加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9.
为推动临沂富硒小麦的生产发展,对小麦的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施硒技术和适期收获等一系列的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0.
对小麦肥料需求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施肥的原则、过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对施肥技术的研究,探讨了肥料的选择、施肥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