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为探讨日粮添加产朊假丝酵母菌(Candida utilis)对肉牛育肥增重性能的影响,选取15月龄体重(376.53±30.31)kg的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杂交F1代公牛3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T)与产朊假丝酵母菌组(CU),CT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CU组在TMR中按10 g/100 kg体重添加产朊假丝酵母菌粉剂(活菌数≥4×109 CFU/g)。饲养期为120 d,每隔30 d测定TMR剩料粒度、体重变化,并采用粪筛对粪样分布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在TMR投料配方比例与制作粒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育肥期的延长,宾州筛第1层(粒径>19 mm)比例下降,说明添加产朊假丝酵母菌可以提高肉牛对长粗饲料的采食;15月龄肉牛体重变化随饲养天数呈一元线性增长模式;CU组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MI)比CT组降低9.9%(P<0.05);CU组平均耗料增重比(F/G)比CT组下降了15.4%(P<0.05),日增重(ADG)有所提高(P>0.05),说明CU组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CU组胴体重高于CT组4.2%(P<0.05),但屠宰率无显著差异;利用粪筛对CU组与CT组粪便粒径分析,中上层比例有所降低表明CU组肉牛对TMR中饲料颗粒消化更加充分。综上所述,日粮添加产朊假丝酵母可以提高15月龄肉牛对TMR中长纤维的采食,DMI降低9.9%,F/G降低15.4%,胴体重提高4.2%。  相似文献   
62.
TMR制作粒度对肉牛增重与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粒度全混合日粮(TMR)对肉牛增重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取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杂交一代、体重为(305.6±5.6)kg的公牛70头,随机分为2组,预试期14 d,正试期44 d。日粮为不同搅拌时间的TMR,使用宾州筛进行粒度分布测定。对照组TMR搅拌时间为30 min,平均粒度为7.1 mm;试验组TMR搅拌时间为40 min,平均粒度为6.1 mm。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第1层(>19 mm)比例下降了6.3个百分点,第2层(>8 mm)和底层(≤1.18 mm)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P<0.01);结合剩料粒度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虽然延长搅拌时间后没有提高TMR总采食量,但提高了肉牛对TMR中粒度大于8 mm长纤维饲料的进食量,并提高了肉牛育肥全期平均日增重(P<0.05),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12.7%(P=0.01);对TMR及宾州筛各层样品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测试结果表明,延长TMR搅拌时间对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发酵产气量与产气速率、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生成量无影响;但随着筛分粒度的下降,总VFA生成量升高(P=0.02),其中乙酸比例下降而丁酸比例升高(P<0.05)。综上所述,通过延长搅拌时间降低TMR粒度虽未能提高采食量,但可促进肉牛生长继而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有利于维持瘤胃微生物的正常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63.
体外产气技术是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文章比较了体内法、瘤胃尼龙袋法和体外法在反刍动物营养价值评定中的特点,并着重从体外产气技术的技术细节、测定装置和应用范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该技术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以前有试验结果表明,真胃灌注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可以显著降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与此相对照,有试验表明,当灌注不饱和甘油三酯时,干物质采食量只有很小幅度的下降。而我们则推测,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可能会比等量不饱和甘油三酯会对采食量具有更大的抑制作用,我们用4头泌乳后期荷斯坦奶牛做了一项简单前后反转试验设计(re—versal design)。试验奶牛饲喂由23%苜蓿青贮、23%玉米青贮、40.3%粉碎脱壳玉米、10.5%豆粕组成的全混合日粮(以干物质计算)。其中,2头奶牛真胃灌注大豆不饱和游离脂肪酸(日灌注量为0、200、400、600g),另2头奶牛灌注相同量的大豆甘油三酯;其后,这些奶牛交替灌注不同来源的试验油脂。每1个灌注量的灌注时长为5d、每1个灌注量在灌注时分成4等分,分别于06:00、10:00、17:00、22:00时间点脉冲灌人真胃。油脂中没有添加任何乳化剂,试验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任何消化异常现象。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油脂来源均线性显著降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且添加量与油脂来源间存在交互作用。斜率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组降低干物质采食量的效应是甘油三酯组奶牛的2倍还要多。添加油脂导致采食量下降的同时,产奶量也下降。而乳脂率则随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灌注量增加线性显著升高,而甘油三酯组乳脂率则未受到油脂添加的影响。但不论灌注任何油脂,牛奶中中短链脂肪酸随灌注量的增加均下降。真胃灌注任一种油脂,牛奶中C18:2和C18:3均线性升高;顺-9-C18:1未受到影响;灌注200、400、600g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各组灌注来源C18:2转化到奶脂肪的效率分别为35.6%、42.5%和27.8%,而相应的甘油三酯组分别为34.3%、39.6%、34.0%。血液胰高血糖素样肽1(7~36)氨基化合物(GLP-1)随着油脂灌注量的增加而下降,血浆中CCK-8则未受到影响。不饱和游离脂肪酸达到12指肠对干物质采食量的抑制作用要高于甘油三酯,而该效应可能部分受到GLP-1的调控。  相似文献   
65.
为筛选牦牛粪便中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实现高纤维素类饲料资源化利用。利用刚果红平板染色法初筛,纤维素酶活测定复筛,从甘肃省天祝县牦牛粪便中分离产纤维素酶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鉴定。对菌株培养时间、温度、初始pH、接种量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将优化后纤维素酶液处理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10 d后检测秸秆降解率。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M2,鉴定为Bacillus pumilus;初步确定该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3℃、初始pH 6.5、接种量5%、培养时间30 h,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最高为520 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3倍;滤纸酶活为98 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1倍;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优于其他2种秸秆,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6.2%、25.5%和4.3%。  相似文献   
66.
热应激对干奶期奶牛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程度热应激水平对奶牛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4头处于干奶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利用环境控制舱检测温湿度指数(THI)在66、72、78和84条件下甲烷的产生量。结果表明,当奶牛处于应激状态时,CO2和CH4排放量均显著下降;单位饲料干物质所产生的甲烷量显著升高。因此,干奶期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7.
不同采割时间下白洋淀菹草的营养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研究确定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的最适采割时间,[方法]笔者在2009年4月21日至6月1日期间在河北省白洋淀鸭子坑南坡、虎皮淀、老虎口三个定点水域每隔一周连续采割了7批菹草鲜样,将每个水域菹草经脱水处理后,按照饲料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值。[结果]4月21日至5月12日期间采割的菹草样品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后期采割的样品(P<0.05);5月19日至6月1日期间采割的菹草粗灰分和钙含量显著高于采割前期的样品(P<0.05),且总磷含量显著低于前期菹草样品(P<0.05)。变异系数统计表明,随菹草生长期的延长,营养成分变异由大到小依次为:钙、磷、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结论]总之,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生长期内白洋淀菹草营养价值最高,最适宜采割,其饲用价值仍有待通过开展饲养试验来进行确证。  相似文献   
68.
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经过厌氧发酵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严格厌氧古细菌,其参与的产甲烷作用通常发生在厌氧发酵过程的最后一步。发酵产物甲烷则是目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温室气体。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产甲烷菌的生物学特性,近10年来对于产甲烷菌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受重点关注。作者介绍了产甲烷菌的典型生境与生物学地位、产甲烷菌的分类及生理特征,并着重阐述了产甲烷菌分离纯化培养技术及培养基中不同底物与化学抑制剂对于产甲烷菌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69.
采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结合持续动态累积产气量记录技术,分析评价了不同三聚氰胺添加剂量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采集西门塔尔×鲁西黄牛杂交肉牛瘤胃液,以高精饲料为底物,发酵72 h后测定对照组(0mg/kg)及试验组(2、6、18、54、162和486 mg/kg)的发酵液理化指标和发酵气体组合等。结果表明,添加2和6mg/kg三聚氰胺便可显著降低NH3-N、氨基酸态氮的产量(P<0.05),同时会显著降低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0.05),但对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影响不大,三聚氰胺可不同程度降低发酵总产气量,同时显著提高甲烷产生比例(P<0.05)。以上结果表明添加三聚氰胺,对NH3-N及氨基酸态氮的产生没有影响,结合挥发性脂肪酸指标可以看出其对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它还促进了温室气体甲烷的产生,不仅浪费了饲料能量且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三聚氰胺不适宜作为反刍动物的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70.
本文对引起外源酶制剂作用效果的变异因素(如酶制剂的种类、动物日龄及日粮等)和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