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36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方式,在系统回顾和总结江河源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畜牧业对环境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游牧空间、畜群数量、畜群结构、草地的自我恢复能力,建立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对其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的机理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游牧和固定放牧2种模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2.
渭北旱原优势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渭北旱原自然资源和优势农产品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入WTO对该区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对优势农产品的贡献率、支持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普及等综合发展战略途径来增加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生物活性与肥力恢复过程,选择退耕种植柠条后恢复15a、30a、40a的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CK)为对照,研究了柠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4种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碳氮磷养分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柠条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而随着柠条年限的增长,脲酶、蔗糖酶活性变化比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更敏感,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对比耕地,在0~10cm土层蔗糖酶增幅可达40%,84%,109%,而脲酶增幅可达5.32,6.11,8.58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酶活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速效磷,有机碳,全氮,全磷之间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P<0.01),可以作为评价柠条林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4.
论述了陕北渭北粮食开发的重要意义,定量分析了陕北渭北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增长潜力。结果表明,在现有栽培技术条件下,“二北”粮食总产量最高可望达到78.50亿kg,较“八五”期间净增产43.67亿kg.最后分析了潜力开发的可能途径与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35.
以陕西省为例,对粮食生产短期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筛选粮食生产预警指标体系和构建粮食生产短期波动监测的模拟状态空间预警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实例检验,结果表明系统反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6.
以黄土丘陵区4种不同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下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共6个方面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及单位面积量分别为:金佛坪2 477.5万元·a~(-1)(71 102.9元·hm~(-2)·a~(-1))、五里湾3 851.7万元·a~(-1)(65 476.6元·hm~(-2)·a~(-1))、庙咀沟4 919.6万元·a~(-1)(67 612.1元·hm~(-2)·a~(-1))、高西沟2 652.7万元·a~(-1)(56 570.0元·hm~(-2)·a~(-1))。服务功能价值以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为主,不同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大小顺序为:林草"林草+果园""林草+耕地""林草+粮果兼作"。  相似文献   
37.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38.
陕西省户县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户县1971-2000年逐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资料,计算分析了户县的光合、光温、光温水生产潜力并提出了提高气候生产潜力的措施.结果表明:(1)户县在这30 a的时间里光合,光温生产潜力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光温水生产潜力总体趋势略升;(2)光合生产潜力7月最高,3-10月占年光合生产潜力的79.1%,是农作物生产的最重要时期;(3)户县历年各月光温水生产潜力等值线变化剧烈,农作物整个生育期中水因子制约作用超过了温度因子;(4)冬半年使用温室技术、夏半年增强作物水资源供给是户县气候生产潜力提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9.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相似文献   
40.
尿素和纤维素酶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素和纤维素酶对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为解决沼气发酵原料利用率低、实际沼气转化率和沼气产气量低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鸡粪和玉米秸秆(干物质(TS)质量比为2∶1)为原料,采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控制TS质量分数为8%,温度为(30±1)℃,在厌氧发酵的前期(装料时)、中期(正常发酵15 d时)和末期(正常发酵30 d时),分别添加尿素和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均设5,10,15,20 g/kg 4个水平,进行为期46 d的厌氧发酵,研究尿素和纤维素酶不同添加时期及不同添加水平对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尿素和纤维素酶的3个不同添加时期对产气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各个时期添加均可促进厌氧发酵的进行,提高累积产气量。尿素的最佳添加量为20 g/kg,前期、中期、末期添加20 g/kg尿素可使产气量较未加尿素的对照分别提高23.3%,18.3%和12.4%。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对产气量没有显著影响,较好的添加方法为末期添加10 g/kg,该法可使累积产气量较未加纤维素酶的对照提高16.8%。【结论】添加尿素和纤维素酶均可促进厌氧发酵的进行,提高产气速率,添加尿素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