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59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52篇
  29篇
综合类   256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测定了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亚致死浓度及其对修长蠊螨生存、繁殖发育和捕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以不同方式释放修长蠊螨对空心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阿维菌素对修长蠊螨的3个亚致死浓度LC50、LC30和LC10分别是2%的阿维菌素稀释2082倍、3760倍和8831倍。这3个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均使修长蠊螨的生存能力、总产卵量和捕食线虫能力显著下降。修长蠊螨被LC50、LC30和LC10 3个亚致死浓度药液处理后,从幼螨发育至成螨时的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00%、46.00%和72.00%;总产卵量分别是对照的6.23%、17.58%和34.24%;处理2 d后的捕食线虫能力分别是对照的34.70%、53.06%和62.59%;但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和直接释放均能减少空心菜根系的根结数量和根结线虫卵囊数量,有效控制空心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各项防治处理30 d后,修长蠊螨直接释放处理、控缓速释放处理、修长蠊螨和阿维菌素联合施用处理以及仅施用阿维菌素处理的空心菜根际根结数量和线虫卵囊数量,分别比未防治对照处理减少28.97%和64.38%、49.97%和74.43%、81.92%和92.24%以及80.15%和92.69%。所以修长蠊螨控缓速释放的控制效果显著好于直接释放,但是修长蠊螨与阿维菌素联合施用不能提高防效。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黄淮地区适宜的磷肥施用方式,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对4种磷肥施用方式(常规撒施(P1)、分层施(P2)、条施(P3)、穴施(P4))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根系形态指标、不同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方式下,P2、P4处理的穗长和行粒数较P1处理显著提高22.57%,16.81%和15.19%,7.60%,P2、P3、P4处理穗粒数较P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5.26%,13.86%,17.00%,但P2处理单位面积穗数较P1处理显著降低15.30%,最终P2、P4处理产量较P1分别显著提高15.20%,10.79%。根系性状中,施磷方式显著影响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其中P2和P4处理的根长较P1处理显著提高30.41%,33.75%; P2处理根表面积相较于P1处理显著提高23.77%,P4处理根表面积相较于P1和P3处理显著提高29.60%,21.70%;P2和P4处理下的根体积和根尖数较P1和P3处理均显著提高。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分析表明,三叶期10~20 cm的土层中,P2和P4处理速效磷含量较P1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3.
竹柏重要食叶害虫——橙带丹尺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柏是广西珍贵树种之一,对其严重为害的害虫以往尚未有过报导.对竹柏食叶害虫——橙带丹尺蛾Milionia zonea pryeri Druce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以对竹柏害虫发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4.
小麦RIL群体SSR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SSR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特性,以普通小麦6044和0135杂交得到的F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具有多态性的76对SSR引物进行群体间分析。结果表明,有15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19.74%。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7个标记偏向父本6044,占总偏分离标记位点数的46.67%;8个标记偏向母本0135,占总偏分离标记位点数的53.33%。这些标记在图谱上有两种分布形式,分别为成簇分布和孤立分布。在7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均发现偏分离标记,其中在3条染色体上发现3个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95.
<正>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引起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疾病。该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会导致患病鱼大量死亡,给加州鲈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诺卡氏菌病在加州鲈养殖中的防控方法。一、诺卡氏菌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96.
利用胚芽鞘长度法鉴定冬小麦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山东省2006年小麦旱地区域试验试的7个参试品系为材料,以20%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做渗透介质,人工模拟干旱条件对其进行了抗旱性研究。同时借助田间鉴定获得各品系的抗旱指数。两者对比发现:利用胚芽鞘长度法对萌芽期冬小麦抗旱性强弱的鉴定结果与田间试验下苗期及产量表现综合分析所得出的抗旱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说明胚芽鞘长度法对于早期鉴定抗旱小麦种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
深播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芽所需要的水分,研究小麦的深播特性对于选育耐深播抗旱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将小麦播种于15cm深土层中,出苗后对20个小麦种质(山东省主要育种单位提供)的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胚芽鞘、耐深播指数等进行了测定、评价和相关分析。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四个性状各新品系之间均存在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中茎和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与深播指数及地中茎+胚芽鞘与深播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地中茎+胚芽鞘与胚芽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将耐深播特性划分为三个等级,筛选出了一部分耐深播的新品系,为小麦深播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
要闻动态     
全国省级农机推广站站长会议召开6月12日,2012年全国省级农机推广站站长会议在青岛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桃林指出,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强化公益性职能,又要搞活经营性服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引导农民使用  相似文献   
99.
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技术处理穿心莲种子,发芽试验和幼苗叶绿素、酶活力测定发现,不同电压和处理时间组合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显著影响穿心莲种子发芽试验幼根长、活力指数及幼苗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但影响程度有差异,规律不明显.其中以处理电压为3400V、处理时间为60s的APP处理最有利于穿心莲种子萌发;而经5 950 V、60s的APP处理则对穿心莲种子的萌发有强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以及次级群体,精细定位与水稻粒长相关的QTL,发掘野生稻中影响粒长的新基因,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稻实验室已构建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到一个与粒长相关的QTL——qGL12。在此基础上,选择粒长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显著,且携带qGL12片段的置换系CSSL141与9311回交构建次级分离群体,设计区间内分子标记引物,筛选交换单株,结合粒型表型分析与基因型鉴定,对qGL12进行精细定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颖壳细胞,观察细胞的长宽变化,对定位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以及测序分析,预测候选基因。【结果】根据整套置换系多个环境下的表型鉴定,qGL12初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28621附近;选取携带qGL12的置换系CSSL141作为精细定位的亲本,CSSL141携带4个野生稻导入片段,在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中,CSSL141粒长、粒宽、粒重均明显高于9311;利用构建的CSSL141/9311 F2群体将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5479与RM28621之间,影响粒长、粒宽以及粒重,对粒长的贡献率最高,为44.61%。在定位区间内设计了7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目标区间基因型杂合的植株种植F3,通过筛选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的基因型与表型,将qGL12定位于RM5479与RM28586之间50 kb区间内,为进一步缩短定位区间,在此区间内设计了4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交换单株种植下一代,筛选后得到20株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基因型与籽粒表型,最终将qGL12定位到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该区间内有3个候选基因,其中Os12g39650编码一种微管蛋白,Os12g39660编码一种质膜钙转运ATP酶,Os12g39670尚未有明确功能,通过测序分析发现,Os12g39650、Os12g39660在编码区内存在变异;对亲本以及后代交换单株的颖壳细胞进行电镜扫描,发现9311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CSSL141小,CSSL141/9311 F4代群体中,目标区间为野生稻基因型的交换单株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目标区间为9311基因型的交换单株大,表明qGL12通过调控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水稻粒长。【结论】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将野生稻粒长QTL——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内,通过调控水稻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粒长。该区间内有3个基因。来自野生稻的Os12g39650与Os12g39660与栽培稻等位基因相比,存在自然变异,确定为qGL12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