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22篇
  20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3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01.
笔者拟从微管列阵变化及其参与染色体运动的关系方面探讨甘蔗茎增粗机理,为单子叶植物的微管与染色体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203.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荸荠品种资源研究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不同地区荸荠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从100条RAPD引物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理想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83条清晰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1条,多态性比例为73.5%.24个荸荠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976~0.6757,平均为0 30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24份荸荠品种分为5组,其中第4组又可分为两个亚组,野生荸荠单独归为一亚组.[结论]24份荸荠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亲缘关系较近,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4.
以广西地区的15份河八王无性系为材料,采用AFLP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进行分析,计算多态性引物的总扩增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比率。进行遗传相似系数和UPGMA聚类分析,并建立分子身份证。25对AFLP引物组合在15份河八王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 20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 914个,多态性比率(PPB)为87.11%。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15份河八王种质资源其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656~0.878,在相似系数为0.706时,可划分为3个类群。结合特征带和不同引物组合方法可有效建立河八王种质资源特异分子身份证,置信概率达到99.99%。所供试河八王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基于3对AFLP引物组合104条谱带构建的15份河八王种质分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AFLP标记是在分子水平上鉴定河八王种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5.
[目的]探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变化与甘蔗茎尖褐变的关系,为甘蔗茎尖离体培养褐变机理研究及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酚类物质(绿原酸、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在茎尖组织褐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结果]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第3~6d褐变严重,褐变率增加量在第6d达峰值(16%),之后呈下降趋势.接种培养后0~12d,正常生长和褐变的甘蔗茎尖均检测出没食子酸、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4种酚类物质.接种当天4种多酚物质含量均最高;接种后3~6 d,褐变现象严重,褐变率迅速增加,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与表儿茶素含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P<0.01),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825.[结论]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而表儿茶素为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6.
以"桂淮2号"优良山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研究山薯试管零余子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管零余子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GA3、ABA、IAA、ZR和JA含量均在培养第20d明显上升,20~40d期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培养后期,ABA、IAA、ZR和iPA含量逐渐上升,而GA3含量逐渐降低。内源激素间的平衡水平也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变化,ABA/GA3、ZR/GA3和iPA/GA3表现为培养0~20d先降低、后期持续上升的趋势,而IAA/GA3、JA/GA3从起始培养开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7.
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研究了地下滴灌条件下氮磷钾配施对甘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最高的是处理N2P0K2,达114.0 t/ha,比不施肥处理N0P0K0增产28.4%,达显著差异水平;氮肥对甘蔗有效茎数和下部茎径影响最大,其中对下部茎径的影响达显著差异水平,磷、钾肥对甘蔗产量构成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地上部分干重、有效茎数与甘蔗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是决定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重视地下滴灌与氮磷钾配方施肥技术的合理运用,以提高甘蔗产量和效益,促进甘蔗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8.
利用cDNA-SRAP分析赤霉素诱导甘蔗节间伸长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9.
赤霉素诱导甘蔗GA20-Oxidas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喷清水甘蔗幼茎作为对照(即未处理),经过赤霉素处理后6h、12h、24h和48h的甘蔗幼茎为处理,分别进行取样并提取RNA,反转录获得cDNA作模板,利用SYBR GreenⅠ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GA20-oxidase)和内参基因(GAPDH)的标准品和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的起始模板浓度与Ct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98、r^2=0.995;溶解曲线均显单峰型,证明扩增的特异性比较好,可对基因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定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未处理的表达量最大,赤霉素处理后表达量持续下降,在6h达到最低值,12h后逐渐上升,但到48h又明显下降,且所有处理的表达量均低于未处理,6h、12h、24h和48h比对照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24.75%、13.18%、10.23%和20.34%。本实验研究GA20-oxidase基因在赤霉素处理后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克隆甘蔗GA20氧化酶基因全长序列、研究该基因在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中的表达调控及甘蔗茎间伸长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0.
甘蔗eEF1A反义表达载体构建及其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伸因子eEF1A(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1A)是在核糖体催化氨基酸链延伸以及推动、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利用RT-PCR技术扩增得到甘蔗eEF1A的编码区1420 bp的cDNA序列,反向连接到受体质粒pBI121载体中,构建含GUS基因的甘蔗eEF1A基因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EF.用冻融法将pBIantiEF导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eEF1A反义基因转化烟草K346.将获得的43株抗卡那霉素烟草经PCR筛选,得到38株呈阳性的反义转基因植株,阳性植株再经Dot-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eEF1A基因已整合进其中的34株烟草基因组中,平均转化率为79 %.反义转基因烟草植株移栽后表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叶片变厚,卷曲不能平展,叶背出现明显皱折,并外突成芽,茎、叶的伸长明显受阻,顶芽出现双芽,开花延迟.推测甘蔗延伸因子eEF1A可能与甘蔗茎、叶伸长生长和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