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1篇
  6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烟田有机肥配施对烤烟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生长、抗病性及品质的影响,为烤烟降焦、增香、减害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在主要营养元素氮、钾施用量相等条件下,设置有机氮施用量占总施氮量不同配比处理,研究腐熟的牛圈粪、有机芝麻饼肥、豆浆对烤烟生长、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对照)相比,配施腐熟牛圈粪、芝麻饼肥和豆浆且有机氮施用量占总施氮量64%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烟株生长发育,改善烟株的农艺性状;烟株对病毒病的抗性增强,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31.03%和38.63%,对赤星病的防效也达到了46.91%;烤烟质量和产值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其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均价和产值分别提高31.84%、19.45%、24.40%、26.34%。各有机肥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适中,还原糖/总糖比值、还原糖/烟碱比值、K2O/Cl比值趋于协调,可明显改善烟叶香气质,增加烟叶香气量。  相似文献   
62.
为了选择新型、环保、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了6种农药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烟草赤星病防效最好,其防效为66.2%;其次为1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粉剂(1 500 g·hm-2)、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900 mL·hm-2)、30%氟醚·吡唑嘧菌酯水剂 (450 mL·hm-2)、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每667 m2 1 500 mL)、38%唑醚·啶酰胺水分散剂(450 g·hm-2),对烟草赤星病也有一定的防效,其防治效果分别为50.9%、49.5%、48.8%、48.1%、45.0%。考虑到降低农残及绿色防控的要求,建议在生产上使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粉剂、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及24%混脂·硫酸铜水乳剂来防治烟草赤星病。  相似文献   
63.
33%二甲戊乐灵乳油对烟草腋芽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株打顶后,适时干净彻底抹杈是保证烟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打顶后人工抹杈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抹杈造成的伤口利于一些病原菌的入侵,容易造成病害传播,再加上此期烟田内高温闷热,烟农长时间烟田操作,易发生中暑现象。因此,在生产中利用化学抑芽剂进行化学抑芽是烟叶生产的客观需要。应用好的烟草抑芽剂不仅可以减少用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病害发生,避免病毒病交叉感染,而且对烟草的农艺性状、烟叶产量、质量及内在化学成分等也有积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33%二甲戊乐灵乳油对烟草腋芽的抑芽效果,以及对烟叶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64.
该文以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低毒的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酯交换法在减压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类新型绿色杀虫剂——辛酸蔗糖酯,并针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得到合成辛酸蔗糖酯最佳条件为:蔗糖与辛酸乙酯的投料摩尔比2∶1,反应温度95~100℃,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占辛酸乙酯质量分数)16%,反应绝对压力11 kPa,产率为79.11%.所得产物经柱色谱分离、质谱表征,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分离得到的为辛酸蔗糖单酯、二酯和三酯.合成的辛酸蔗糖酯、分离得到的单酯、二酯和三酯分别对舞毒蛾1龄幼虫进行杀虫实验,单酯的杀虫活性为最高;对农业害虫大豆蚜虫的室内防治实验,在施药5 d后,高浓度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在80%左右,证明了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65.
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效果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引进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用其杂交改良选育的诱导系,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诱导系Stock6为父本时,材料2005的诱导率最高为2.85%;以诱导系RWS、Stock6、高诱1号以及他们杂交改良选育的诱导系为诱导父本时,不同基因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差异明显,诱导系2061、2062、2058和2059诱导率相对较高,可以重点利用;选择诱导材料时要根据育种的目的组建不同的母本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6.
本法是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的缓冲剂,使难发挥元素Be形成易挥发的氟化物,与B、Pb、Mo、Sn、Cu、Ag、Zn等元素在同一时间内蒸发,利用深电孔极的分馏效应,有效地降低光谱背景以及被测元素的检出限。加入内标元素,提高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采用深孔电极,取样量大,代表性好。一次摄谱,同时检测多个元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测试费用。方法操作简便,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试。检出限ω(B)/10-6分别达到:Be:0.50、B:0.91、Sn:0.50、Ag:0.02等,均满足《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测试及质量监控暂行规定》规定。  相似文献   
67.
通过室内盆栽和大田试验开展了高温诱导烟草对TMV抗性效应研究,筛选出烟草抗TMV的适宜高温诱导条件,初步研究分析了高温诱导烟草抗病毒的机理,为烤烟生产过程中烟草病毒病绿色防控手段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感染TMV的烟株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后,表现出对TMV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感染病毒但未表现明显症状或轻微发病的烟株通过高温处理可表现更好的抗性效果。此外,高温胁迫处理使烟株症状减轻和生长恢复并不是高温胁迫对烟株或烟株体内TMV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高温胁迫影响了烟草-TMV的互作,激发了寄主的一系列抗病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68.
采用常规合成法制备了杂多酸H5PV2Mo10O40,并通过FT-IR、XRD、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BMIM]Cl单催化与{H5PV2Mo10O40+[BMIM]Cl}双效催化体系中,反应时间、温度以及H5PV2Mo10O40用量对麦草碱木质素降解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木质素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H5PV2Mo10O40中P、V、Mo相对原子质量满足1:2:10关系,并具有典型的Keggin结构;木质素降解反应中,仅离子液体[BMIM]Cl降解木质素的最佳条件为140 ℃下反应3 h,降解后固体产物中总羟基由3.49 mol/kg增加到10.92 mol/kg,液体产物中有香草醛与丁香醛生成,分别占2.00%和2.15%;{H5PV2Mo10O40+[BMIM]Cl}双效催化体系中,最佳反应条件为加入20%的H5PV2Mo10O40 120 ℃下反应6 h,降解后固体产物中总羟基由3.49 mol/kg增加到14.12 mol/kg,摩尔质量由7.691 kg/mol降为1.589 kg/mol;液体产物中无丁香醛生成,香草醛占6.97%。初步认为:当单独[BMIM]Cl催化木质素时,H+首先进攻木质素中β-O-4键上的氧原子,正电荷转移到β位,然后水分子中氧原子向带有正电荷的β位进攻,从而催化剂的H+被消除,最后实现了β-O-4键水解断裂,生成愈创木酚,进而侧链发生氧化生成香草醛与丁香醛;当添加H5PV2Mo10O40时,[PV2Mo10O40]5-中的VO2+由V(V)→V(IV),故使模型化合物得以单电子的氧化,使木质素脱甲氧基,由紫丁香基木质素转变成愈创木基木质素,液体产物中无丁香醛生成,且香草醛质量分数升高。   相似文献   
69.
为了从烟草青枯菌全基因组范围内发掘致病性相关基因,采用电转化法构建了一个EzTn5转座子介导的烟草青枯菌TXLLJ14-3菌株插入突变体库,该突变体库包含1.2万个突变子,经烟草上的致病性检测,共得到216个无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突变菌株。利用TAIL-PCR扩增获得其中15个无致病力烟草青枯菌的Tn5侧翼序列,并对其插入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突变菌株的插入位点分别位于核苷酸水解酶、糖基转移酶、转座酶和合成酶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基因上,这些基因受到干扰或破坏后,可能会抑制致病相关物质的表达或分泌,或者诱导烟草对病原菌产生抗性,从而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相似文献   
70.
李淑君 《福建茶叶》2016,(6):352-353
采茶戏具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气质和韵律,在历史的推移演变之下,采茶戏音乐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实践。源于民间的采茶戏与当地民歌、小调、灯彩音乐有极为密切的关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构成内容,它以群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为对象,富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为歌颂采茶活动的戏曲文化形式,我们可以从采茶戏音乐本体的声腔和器乐两方面入手,揭示出采茶戏音乐的形态和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流动的传统"突显出采茶戏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