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红丰紫长茄是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于1997年育成的杂交一代新品系,该品系在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的龙岩地区和广西的桂林、柳州地区种植均表现抗青枯病、耐褐纹病、果型美观、光泽度好、商品率高、产量高等优点,是一个出口和南运菜的首选茄种。  相似文献   
22.
广州地区番茄青枯病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广州地区采集番茄青枯病病样并进行病原分离工作,经分子鉴定后获得9个菌株。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其中9个菌株的egl基因序列,采用国际新兴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NCBI数据库中分离自不同寄主的青枯菌菌株egl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9个菌株属于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菌株的4个序列变种,分别为序列变种13、14、34、44。以高抗青枯病番茄材料‘兴农021’和敏感材料‘金冠3号’为试材,评价了其中5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3-1和18-6致病力较高。  相似文献   
23.
茄子及其近缘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茄子育种资源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对来自国内外的54份栽培种茄子高代自交系以及4份近缘野生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10对EcoRI/MseI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7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57%.其中54份栽培种内扩增出12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16%:各引物组合在栽培种内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冈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1.176、1.084、0.0051、0.079.基于Jaccard's相似系数采用Complete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近缘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平均遗传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红茄、托鲁巴姆、龙葵:栽培种内不同自交系间的相似系数在0.904以上.在相似系数0.915处.栽培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聚类结果与果实性状(果皮色、肉色、果形)和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用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进行远缘杂交,并进行航天育种及自然变异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正反交的亲和性不同;人造卫星搭载印度南瓜种子可引起变异;对新发现的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印度南瓜矮生材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茄子新品种——“庆丰紫红茄”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华南地区夏秋季高温多雨,茄子青枯病多发,果实品质变差等问题,2004年以抗青枯病、耐热性强的长石选为母本,较早熟、高抗青枯病的台选6为父本配制组合,并进行组合力测定,2005~2009年期间,对该组合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品质鉴定和耐热性鉴定等研究。结果显示:在2005年品种比较试验、2006~2007年区域性试验中该组合品种总产量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2%和14%以上,增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07年夏季,与对照品种相比,该组合品种的总产量增产高达141.3%;2006~2009年经品质和耐热性鉴定,表明该品种是一个品质优、耐热性强、中抗青枯病的杂交一代新品种,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庆丰紫红茄。  相似文献   
26.
短期高温胁迫对茄子主要生理指标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耐热性茄子苗期短期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以茄子热敏品系05-1和耐热品系05-4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间(0、6、12、18 h)高温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AsA、GSH、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的相对膜透性升高幅度明显低于热敏品系;同时耐热品系较热敏品系AsA和GSH含量高,而且耐热品系GSH开始增加的时间早于热敏品系;耐热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热敏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从叶片解剖结构来看,正常生长温度下,耐热品系要较热敏品系茄子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发生膨大、变形的时间要迟于热敏品系,与此同时,叶绿体淀粉类多糖颗粒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我国茄子生产和育种现状及今后育种研究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我国茄子近年来的种植情况、主产区对茄子品种的要求以及华南产区对茄子的需求趋势,同时对与茄子杂交一代育种关系较密切的种质资源、雄性不育、单性结实、青枯病抗病遗传、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今后茄子育种应立足本地区,以本地区喜好类型为主;育种目标以品质育种为主,兼顾抗病性和抗逆性。通过建立茄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提高茄子育种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28.
组蛋白去乙酰化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构建及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基因组范围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基因家族的各成员、分布及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辣椒HDAC家族包含14个蛋白质,分为3个亚族,其中RPD3/HDA1成员最多,为10个;HD2具有3个成员,SRT2仅有1个成员;其主要分布在8个染色体上,且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辣椒HDAC基因成员与拟南芥家族具有相似分类。在辣椒HDAC结构域中包含18个重要的基序,同组中的HDAC成员蛋白序列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基本一致,且各亚族成员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组成特异,表明这些基序的存在对HDAC蛋白功能的执行是必需的。分析辣椒发育过程中HDAC各成员表达谱数据发现,Ca HDA1在果皮和胎座成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升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辣椒后期果实的发育过程。这将为辣椒HDAC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功能解析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红丰紫长茄是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1997年育成的杂种一代新品系。母本5118是利用广州地区的紫红长茄经多代自交纯化选育而成的优良材料,具有早熟、植株长势中等、株型紧凑、分枝多、果长而直,结果多,耐雨水,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特点;父本5002为广东湛江农家品种,经自交分离后选育出性状稳定的材料,该材料表现出植株长势旺盛,叶厚,株型开阔,中早熟,果粗大而直,结果多,抗病性强。从1998年起,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种植后均表现良好,是出口和南运、北运菜的首选品种。 特征特性 植株长势旺盛,株高100 cm,开展度70 cm左右,株型紧凑,分枝性强,叶片浓绿;果实长棒形,果肉白色,种子少,果长30 cm,粗5~6 cm;皮紫红色,光泽度好,果肉鲜嫩,果实较直,头尾均匀,尾端稍尖,单果重250~300 g;坐果多,产量高, 667 m2产5 000 kg。早中熟,从播种到采收春季95天,秋季70天左右;抗青枯病,1998~1999年经人工接种青枯菌发病率为23.8%,大田自然条件下发病率为3.4%;耐雨水,耐黄萎病。 栽培要点 在广州地区,春季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苗龄50~60天,秋季适播期为6~7月,苗龄25~30天,冷凉地区反季节栽培可在3~4月份播种,苗龄40~50天。一般667 m2用种量为15~20 g,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5℃的热水浸泡30 min分钟。 基肥要充足,667 m2最好施1 000 kg以上的土杂肥作基肥。红丰紫长茄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对肥水要求较高,为耐肥、不耐旱、不耐涝作物,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坐果前少施氮肥,坐果后重追肥。培土时在株间 667 m2施复合肥和尿素50 kg,沤熟花生麸25 kg,磷肥和钾肥50 kg,施在株间。追肥一般5~7天一次,也可每采收1次果追肥1次,667 m2用复合肥50 kg,钾肥30 kg,或淋施人、畜粪尿。结合各类生长素、磷酸二氢钾、绿芬威等叶面肥,可促进叶色浓绿,提高果实品质,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茄子采收期长,为防止采收后期形成小果或畸形果,仍然需要保证肥水供应。进入盛果期后,应保持土壤湿润适中,切忌忽干忽涝,干旱及营养不足易形成小且硬的僵果。 适当疏花疏果,红丰紫长茄子有主、次花,次花一定要摘除,保证主花结果,以便养分集中利用,增加单果重。来不及摘除次花的,结果后要及时摘除次花所结的果。  相似文献   
30.
番茄营养丰富且食用方式多样,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线虫、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及高温、干旱、涝害、盐渍化等不良环境对番茄产业造成的损失持续存在。嫁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操作简单且能显著提高番茄对不良环境的抗性,在我国番茄产业的应用空间巨大。近年来,随着植物嫁接相关研究的开展,人们对嫁接植物的愈合机理、砧穗互作及性状改良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总结了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及内在因素(如亲和力、激素等)对嫁接番茄成活与愈合的影响;从砧木与接穗之间的遗传物质转移、基因及蛋白质的表达等角度探讨了嫁接植物性状改变的影响因素;从抗旱性、耐热性、抗盐性、抗病性、产量与品质等角度探讨了嫁接番茄的应用潜力,以期为嫁接技术应用于番茄产业的生产提供参考,并对目前嫁接番茄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