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介绍了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原生质体融合,外源DNA是入及DNA指纹分析等生物技术在谷子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2.
超级小麦育种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入WTO后小麦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提高小麦的种植效益。形势要求我国小麦单产要有突破性提高。品质要有大幅度改善。因此“超级小麦”成为新世纪小麦育种的标志,并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分析了“超级小麦育种”提出的背景。论述了超级小麦的概念和目标。就超级小麦种质创新、育种策略、育种技术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产量构成、源一库关系协调和物候发育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超级小麦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
以273份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揉面仪和粉质仪等相关指标的分布和关系。结果表明:50%的小麦品系在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等方面已达到强筋小麦的品质要求,但面团流变学特性则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遗传改良,应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籽粒硬度结合揉面仪指标的和面时间、8 min尾高、衰落角,可作为预测小麦面粉品质和面团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和面时间不超过4 min为宜。  相似文献   
24.
孟庆华  李根英 《土壤通报》2007,38(2):273-276
山东3大土类中棕壤的3种磷酸化酶以酸性磷酸化酶活性最高,平均为0.9856μg 100g-1,其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吸附和固定,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棕壤的供磷状况;潮土的3种土壤磷酸化酶以碱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平均为0.7032μg 100g-1,其碱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潮土的供磷状况;褐土的3种土壤磷酸化酶也是以碱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平均为1.009μg100g-1,其碱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吸附和固定,提高有效磷和缓效磷的含量,从而改善褐土的供磷状况。高产农田的碱性磷酸化酶活性高于酸性磷酸化酶,酸性磷酸化酶活性高于中性磷酸化酶,其活性分别为0.8875μg 100g-1、0.7043μg 100g-1和0.2675μg 100g-1,而且高产农田的3种磷酸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中低产田,2类产量水平的农田,均主要通过酸性磷酸化酶来改善土壤供磷状况,其中高产农田的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减少磷的固定,增加磷的解吸,提高缓效磷的含量;中低产农田的酸性磷酸化酶,主要通过增加磷的解吸,减少磷的固定,提高有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25.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小麦再生性胚性愈伤组织 ,并培育出了抗除草剂小麦 ,也有助于通过修饰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结构改良小麦品质。这些基因转移的综合技术发展很快 ,正成为小麦育种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6.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综述了小麦单倍体产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小麦×玉米单倍体产生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随着硬度测试方法的日趋完善,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逐步加快。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Pina和Pinb是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基础。PINA蛋白的缺失或编码PINB蛋白的基因突变均造成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中国目前该项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胚乳结构及硬度的生化和遗传基础,旨在为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为分析2019—2020年山东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携带优异等位基因情况,利用产量、品质、抗性、开花期等55个基因的64个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KASP)标记对126份参试品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90%以上KASP标记具有较好的分型结果,可高效地进行基因型鉴定。20个基因的优异等位基因频率高于80%,包括Vrn-A1、Vrn-B1、Vrn-D1、Ppd-A1、Ppd-B1、Ppd-D1、Psy-D1、Glu-A3g、Rht-D1、Pinb-D1、TaCwi-A1-1、TaGW2-6B、TaSus1-7B、TaGASR7-A1、1-feh-w3、TaDreb-B1、PRA1、PRR-B1、TaFT3-B1和TaMOT1-D1;26个基因的优异等位基因频率低于30%,包括Vp1-B1、Ppo-D1、TaPds-B1、Zds-A1、TEF-7A、Lr46、Glu-B3g、TaGS5-A1、TaCwi-4A、1B/1R、Rht-B1、Lr68、TaELF3-B1、Pina-D1、Sbwm1、TaPHS1、Pm21、COMT-3B、TaCKX-D1、TaSdr-B1、Pch1、...  相似文献   
29.
山东省威海、泰安棕壤表层土壤中全磷以无机磷为主,无机磷中以Ca-P为主,Ca-P中又以Ca10-P为主,有机磷中以MLOP(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棕壤中的Al-P、Ca2-P、Fe-P和LOP(活性有机磷)的相对有效性较高。棕壤吸附和固定磷的主要基质是游离Fe2O3,其次是物理性粘粒;解吸则主要受pH的影响。棕壤的3种磷酸化酶以酸性磷酸化酶的活性最高;有机解磷细菌数量大于无机解磷细菌数量,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磷强度大于转化无机磷强度。高产农田的有机质和缓效磷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中低产田,有效磷、供磷强度、Al-P和Fe-P均显著高于中低产田;3种磷酸化酶的活性、解磷细菌数量和土壤微生物转化有机磷和无机磷强度,高产田也高于中低产田;高产农田比中低产田对磷的吸附能力强,固磷能力差别不显著,对吸附磷的解吸则较易。  相似文献   
30.
Fhb1基因不同等位变异在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中,Fhb1基因的抗性最强且最稳定。为了解620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情况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我们采用基因扩增和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检测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品种中,共存在3种基因型,即PFT-Ⅰ基因型(GT)、PFT-Ⅱ基因型(AC)和PFT-Ⅲ基因型(null),其频率分别为10.65%、14.19%和75.16%,即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小麦品种携带PFT基因。PFT-Ⅰ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国内地方品种以及陕西、江苏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而PFT-Ⅱ基因型则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PFT-Ⅰ是小麦抗赤霉病的必需基因型。因此,这些含PFT-Ⅰ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