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3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09篇
  882篇
综合类   130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2 毫秒
991.
采用富含氨基的大豆蛋白对酚醛树脂进行共缩聚改性,探索蛋白对酚醛树脂低温快速固化的影响。通过检测树脂的pH、固含量、凝胶时间,以及结合红外、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改性的酚醛树脂的各项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改性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胶接性能,其中30%SPF树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高,达到1.30 MPa;大豆蛋白与苯酚、甲醛发生了共缩聚反应,形成的大豆蛋白-苯酚-甲醛共缩聚树脂结构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且具有较低的固化温度。该研究解决了酚醛树脂存在的固化温度高、固化速率慢、高度依赖化石资源等缺点,为其在木材工业中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探究路网密度等微观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促进城市公园空间配置优化。基于百度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及热力图等大数据,采用多种出行模式(步行、电动车、驾车)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福州市晋安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活力匹配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工具对可达性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晋安区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向外递减特征,可达性较高的多为综合公园,较低的多为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2)公园绿地活力分布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特征,低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和低可达性低活力类型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比多,高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占比最少;3)在可达性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中,发现道路服务指数、路网连接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公园的空间分布上,鼓山镇东部及东南部、岳峰镇东北部为公园资源匮乏区。建议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绿地及和小型的公共绿地,优化散落分布的社区公园,提高路网密度以及路网连接度,以提升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拐枣群落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的关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2)χ2检验正关联种对数(98)高于负关联种对数(92),正负联结种对比1.07,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7.37%。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的正联结Ochiai指数最大分别为0.90和0.79,体现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但大部分种对Ochiai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低,种间联结关系松散。4)沙拐枣、梭梭、沙蓬、猪毛菜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5)生态位重叠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碟果虫实和骆驼蓬(0.93)>阿拉善碱蓬和红砂(0.89)>黄花补血草与画眉草(0.68)。其均值0.16,整体上群落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应以种间竞争较小的林草植物种为主,构建稳定人工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土壤水分、土壤N、P养分特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工种植20 a的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中根系垂直分布、土壤水分、土壤N、P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水分消耗量大,土壤储水量较旱作农田减少919.84 mm,平均每年较旱作农田耗水增加45.99 mm,为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2)柠条林地根系主要集中在0~80 cm土层,该层根系(表面积密度)占0~1 000 cm根系总量的62.4%;3)柠条林地土壤N、P养分分布规律与根系分布规律一致,即表层多深层少,0~200 cm土层内全N含量平均值为0.53 g·kg-1,是0~1 000 cm土壤全N含量平均值1.86倍,全P含量平均值达0.52 g·kg-1,与0~1 000 cm土层全P含量平均值近似。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水分与养分关系及可持续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抚仙湖作为我国高原大型深水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直接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探讨较大时间尺度背景下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随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云南高原湖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当量因子法分析抚仙湖流域28 a间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阐明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在28 a时间尺度内景观类型以湖泊为主,其次是乔木林地,而建设用地类的面积最小。1990-2018年,景观转换最频繁的为沼泽湿地,转出6 105.54 hm2,转为人工湿地与工矿建设用地。2) 抚仙湖流域ESV随时间尺度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5年是分水岭,最低为62.46亿元。流域的总ESV贡献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湖泊和乔木林地,两者价值量总占比超过85%。抚仙湖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大,因此合理调整土地结构,重视水体、林地等景观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996.
为探讨荒漠灌丛群落特征和土壤性状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西鄂尔多斯广泛分布的霸王、沙冬青和四合木灌丛为对象,对3种放牧强度下灌丛生长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区灌丛覆盖度、平均冠幅、高度和基径显著低于轮牧区和围封区;2)牲畜对霸王和沙冬青灌丛的啃食主要发生在叶结构部分,而四合木灌丛主要啃食三级枝结构;不同放牧强度下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围封区>轮牧区>放牧区,围封区3种灌木总生物量分别为放牧区的1.78,1.98倍和1.84倍;3)各放牧强度下,3种灌丛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放牧干扰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灌丛均为放牧区显著低于围封区和轮牧区;轮牧区深层土壤(20~40、40~60 cm和60~80 cm)的全N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和围封区;全P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规律与有机碳和全N恰好相反,为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和轮牧区;放牧干扰后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放牧区>轮牧区>围封区。综合来说,放牧会显著降低灌丛覆盖度、生产力、土壤养分和透气性,而轮牧和围封有助于植被覆盖度和各生长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7.
罗伶书    杜盛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76-8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格局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碳循环发生变化,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是土壤呼吸机理研究和碳排放模型构建与预测的重要内容,探究降雨梯度下林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生态气候区作为降雨梯度表征,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重点总结以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3个气候区确定的降雨梯度下,林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降雨梯度下降雨格局改变会对土壤水热状况、土壤底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酶活性等产生影响,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和林地植被类型都会影响土壤呼吸强度,导致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发生变化;降雨梯度下,各因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程度不同,且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林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存在不确定性。针对目前林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应进一步统一土壤呼吸测定标准,通过长期野外实验结合室内模型推演增加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扩大研究范围,准确估算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林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8.
研究秦岭太白山区域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对海拔的响应,可为天然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各层次的物种组成,计算其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并针对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其所在海拔因子的关系进行耦合。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共有123种植物,巴山冷杉为该群落的建群种,重要值高达64.95%,乔木物种构成比较单一;灌木层共有41个物种,其中秦岭箭竹重要值高达32.39%,为灌木层主要优势种;草本层的物种多达77种,呈随机分布,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群落中各层次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高于木本层。随着海拔的升高,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动幅度较大,而草本层多呈平缓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 500 m处有最大值,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2 886 m处达到最大值。秦岭太白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自我更新演替能力较差,呈衰退状态。海拔对林下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且对灌木层的影响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树状月季害虫小粒材小蠹伴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小粒材小蠹的成虫、幼虫、坑道、寄主变色边材和维管束进行真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伴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种分离材料共分离出伴生真菌10株,其中腐皮镰刀菌在不同分离材料中的分离率均为最高,是小粒材小蠹伴生菌的优势种群;腐皮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藤仓镰刀菌对月季均有致病性,接种后的月季叶片和茎干出现病斑,叶片发病率分别为89.73%、34.15%、63.24%,发病面积分别为1.62、0.20、0.28 cm2;茎干发病率分别为55.56%、27.78%、30.00%,变色反应区长度分别为4.74、2.98、4.33 cm。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伴生真菌与小粒材小蠹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为小粒材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榧树适生区分布,有助于理解该物种分布区的变迁历史和未来保护策略的制定。基于45个有效地理分布点以及19个环境气候变量,利用Maxent模型与ArcGIS对不同时期云南榧树的适生区进行模拟,其ROC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接近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可用于预测云南榧树适生区。结果表明,刀切法Jackknife和气候累计贡献率显示,影响云南榧树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和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自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中期再到当前,云南榧树种群质心迁移路线为高黎贡山—丽江—维西,面积变化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当前我国云南榧树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区,预测2070年在4种不同碳排放模式下,云南榧树适生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北移,且碳排放越高北移程度越明显。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云南榧树适生区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情景下,云南榧树的分布面积不会减少,四川极可能成为云南榧树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