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04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4年7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4S(简称2304S)。[结果]2009年8月12~28日,2304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4%~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07%;8月31日至9月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79.94%~99.79%,套袋自交结实率0.56%~28.76%。2010年8月2日至9月1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3%~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36%,稳定不育期31 d;9月3~17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6.38%~99.46%,套袋自交结实0.57%~18.82%。长日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4.0℃。田间种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强。[结论]该不育系稳定不育期30 d以上,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52.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3.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确保制种纯度等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4.
皖稻16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常规品种七秀占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5.
1987-2001年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7001S,8087S,3502S,3516S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育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合肥历年稳定不育期为8月10日至25日,同时根据多年应用实践,对各不育系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6.
粳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 6个粳型光敏核不育 ,7个粳型父本 ,按NCⅡ设计 ,共配 42个组合 ,对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及杂种的特殊配合力、各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下 :( 1)筛选了 4个优良的两系亲本材料 ,不育系中 2个是 2 9130S、35 0 2S ,父本中 2个是416 78和mp40 2。 ( 2 )在本研究中各性状的加性效应均大于非加性效应 ,因此在粳杂亲本选配上要注重选亲本优点多 ,缺点少 ,以期有利基因累加。 ( 3)粳杂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有株高 ,穗长 ,着粒密度 ,千粒重 ,播始历期 ,达 88.0 %~ 92 .1%。狭义遗传力高有株高 ( 84.5 % )、穗长 ( 85 .0 % ) ,还有着粒密度、生育期、穗粒数等也都在 70 %以上 ,这些性状早代选择有效。文中还就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230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000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2301S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99.99%,套袋自交不实率100%,不育起点温度较低,在合肥不育期30d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达57%;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优良,但直链淀粉含量过高;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别为高抗(1级)和抗(2级)。  相似文献   
58.
对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探讨了超级稻育种在产量指标、品种的广适性、区域试验方法及育种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概述了安徽省两系杂交稻从育种、中试开发到种子产业化的实践历程及体会 ,提出今后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稻米质量和种子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0.
<正> 选育粳稻三系新组合,在我省主要是想解决双季晚稻利用杂种优势问题.近几年来我省引种北方粳三系组合作双晚试种,虽有成功事例,但因多属对光照钝感,而感温性强的中粳类型,生育期短,秧龄弹性小,抗病性不强,遇高温年份或秧龄等措施不当时,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以选育高产、多抗的晚粳新组合为目标,一方面用中矮秆、多穗、抗性好、感光性强的早、中熟晚粳良种转育新不育系;另一方面,通过籼粳架桥,人工制恢,选育综合性状好、有一定感光性、后期耐低温的新恢复系.现已初步育成BT型早熟晚粳不育系南粳八号选A、当选晚二号A、选三A和恢复系C_(57)×城堡一号,1979年对其中南粳八号选A、当选晚二号A及C_(57)×城堡一号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并加黎明A×C_(57)作对照,其余品系进行优势初测和复测.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