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华粳2号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适宜淮北地区中高肥条件下种植。该品种品质理化指标达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 ,高产潜力可达750kg/667m2,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一、选育经过1996年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香粳111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 ,并于同年冬季在海南岛以F1 为母本、92 -133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1997~2000年在内地和海南育种基地上对株型紧凑、分蘖性强 ,穗大粒多、抗倒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异的分离单株连续多代进行选择、加代、鉴定和繁殖 ,其中…  相似文献   
12.
李建琴 《蚕业科学》2017,43(3):361-36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但蚕桑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了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2个方面,产业转型指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升级指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要从传统蚕桑产业走向现代蚕桑产业,其产业转型主要通过充分利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各种资源,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来实现;其产业升级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攀升价值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优良杂交籼稻新组合Ⅱ优11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Ⅱ优 118(原名 :华优 1号 )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Ⅱ - 32A与华恢 118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 ,2 0 0 3年 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在多年试验、示范种植中 ,该品种表现出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较优等特点。1  选育经过Ⅱ优 118是由引进的不育系Ⅱ - 32A为母本与系统选育的恢复系华恢 118(原名 :华恢 1号 )为父本杂交配制而成。 1998年 ,在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Ⅱ优 2 0 70杂交稻制种田父本T2 0 70中 ,选择株高、穗型、粒型等性状上出现分离的变异单株 9个 ,当年冬季将所有分离株带往海南分别与Ⅱ - 3…  相似文献   
14.
我国蚕桑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琴  张琦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11,37(4):719-724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蚕桑生产函数,对我国1991-2009年的蚕桑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蚕桑生产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发种量等因素的作用,并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对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生产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才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和蚕种质量也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认为,今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稳定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东部蚕区主要通过保持桑园面积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西部蚕区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蚕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蚕桑生产波动规律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时间为维度,分析我国历年桑蚕茧产量、价格、桑园面积、发种量、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产值、盒种产茧量和产值的变化,总结我国蚕桑生产波动规律,提出稳定生产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蚕茧价格、拓展市场需求等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砷毒田对水稻的危害及其后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以砷的氧化物和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砷的氧化物为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砷酸盐主要有砷酸钠、砷酸钙、砷酸铅、砷酸铁,毒性以三氧化二砷为最强,人中毒剂量为10~50mg,致死量为100~300mg.  相似文献   
17.
热情的冬天     
北国的冬,总是那样热烈,那样奔放,那样使你一目了然。不带些矫柔,不带些缠绵。草,枯萎了,失去了往日的清新碧绿,变成了白色,软软的,象一层地毯;树,落叶了,白杨失去了它的伟岸潇洒,柳树失去了它的婀娜多姿;花,凋零了,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蚕种生产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蚕种是蚕桑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蚕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蚕种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实现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分析近20年我国蚕种生产规模及区域分布、市场供求、生产技术与效率、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与现状,认为我国蚕种生产与经营存在着产能过剩、区域分割、经营规模小、科研与生产脱节、民营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蚕种业发展,应该改革和完善蚕种经营管理体制,走市场化、民营化、规模化、一体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4个柞蚕主产省(区)的柞蚕生产的调研认为,我国柞树资源丰富,柞蚕市场需求旺盛,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农民与地方政府发展柞蚕生产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柞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为维度,以蚕茧产量、桑园面积、发种量为指标,进行东、中、西部蚕区蚕桑生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03年开始,我国中西部蚕区蚕茧产量超过东部,此后蚕桑产业转移的进程开始加快,而且由于中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相对稳定,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转移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即"东桑西移";与此同时,我国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都高于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说明西部蚕区的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盒种产茧量仍然低于东部蚕区。因此,目前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在正视"东桑西移"的事实的同时,既要提高西部蚕区的蚕桑生产效率,又要适度稳定东部的优质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