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3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32篇
  61篇
综合类   383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91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研究了小型西瓜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浓度生根剂对西瓜长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别在西瓜定植期、伸蔓期和坐果期,每株追施浓度为1m L/L的生根剂100μL,试验结果表明:在小型西瓜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西瓜产量最高达3436.63kg/667m2,中心糖含量最高达13.37%,应用效果明显,为小型西瓜高密度栽培技术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更好地研究香榧繁育技术,对香榧苗木繁育方法及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香榧的苗木繁育方法有播种、嫁接、扦插以及组织培养,目前生产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为嫁接。  相似文献   
103.
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主粮作物之一,稻米镉污染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的选育可有效降低水稻籽粒镉污染风险,高效准确的镉积累相关分子标记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水稻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基于籽粒镉积累关联基因的功能性SNP位点开发了KASP分子标记LCd-38.选...  相似文献   
104.
文章研究分析了2004年三化螟在黄石市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5.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6.
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果实质地参数的葡萄贮藏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葡萄品种间贮藏特性差异,采用质地多面分析和整果穿刺法对6个葡萄品种(红玛斯卡特、亚历山大、夏黑、红地球、金手指、红宝石无核)的质地参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不同品种间质地差异显著,夏黑果肉硬度、咀嚼性最大,果肉弹性、内聚性、回复性和果皮韧性均最小;亚历山大果皮强度和果皮韧性均最大;红玛斯卡特果肉内聚性和回复性最大。贮藏过程中葡萄果肉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回复性和果皮强度逐渐下降,而果皮韧性则呈上升趋势。贮藏14 d时,夏黑果肉硬度、内聚性、咀嚼性和果皮韧性降幅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贮藏35 d时,红玛斯卡特果肉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果皮强度、果皮韧性均变幅较小,金手指果肉硬度、咀嚼性、果皮强度变幅较大。综合分析认为,6个葡萄品种中夏黑可短期贮藏,红玛斯卡特更耐贮藏,金手指较不耐贮藏,其他3个品种贮藏特性居中。本研究通过比较6个葡萄品种贮藏过程中质地参数变化差异,为葡萄品种筛选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盐胁迫对耐盐水稻新品种海水稻(海稻86)芽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耐盐水稻的推广应用及构建河口低盐池塘渔稻生态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海稻86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进行水培试验,以蒸馏水(盐度0)为对照,模拟不同盐度海水胁迫(3‰、6‰、9‰、12‰、15‰和20‰)处理后,测定种子发芽状况(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和幼苗表观形态特征(根长、茎长、叶长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分析海水稻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对海水盐度的生长适应范围.[结果]不同盐度海水溶液对海稻86的种子活力表现出低促高抑作用,当海水溶液盐度为3‰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达最大值,随海水溶液盐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活力呈下降趋势.随海水营养液盐度升高,海稻86种子胚芽和幼苗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胚芽长、苗高、叶长、主根长、生物量及冠跟比等指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但低盐海水(3‰)对海水稻根系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海稻86种子萌发的最佳盐度和最大盐度分别约为3‰和15‰,幼苗生长适盐范围为0~9‰,当在盐度超过9‰时,幼苗生长缓慢(15‰),甚至停止生长逐渐枯黄(20‰).[结论]海稻86在苗芽期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适盐范围较广,适合在河口低盐或半咸水养殖池塘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9.
~(137)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的~(137)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的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137)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WallingHe的~(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四川省~(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后续的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对~(137)Cs本底值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的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的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137)Cs本底值空间数据的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为运用~(137)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挖掘水稻粒型新基因、探索其分子机理,解析籽粒发育调控遗传网络奠定基础,并为通过分子标记聚合有利基因开展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植株和籽粒形态差异较大的晚粳稻品种春江16B(CJ16B)和广亲和中籼稻背景恢复系C84为亲本构建含有18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58对在双亲中存在多态性差异的分子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为1428.40cM,平均标记间距为9.04cM。在构建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完成RIL188个株系籽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等5个性状考查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海南陵水和浙江杭州两地共检测到籽粒相关主效QTL30个,包括籽粒QTL新座位18个,解释遗传变异3.51%~17.25%。其中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QTL位点分别为9个、5个、5个和6个,千粒重QTL位点5个。经基因座位比对,发现有5个QTL区间与已克隆的调控籽粒形态相关基因座位相近,我们通过对双亲目标基因的测序并根据差异位点设计dCAPs分子标记进行验证。【结论】该RIL群体及其遗传图谱可用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主效QTL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新定位的18个粒型QTL可以为水稻籽粒发育调控网络提供补充和资料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