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7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劳力。高工效植保理念的推出和不断深入,正符合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广统防统治、高工效农药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2个茶树品种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等3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冬春期间气温的相关性,评价其对低温的响应程度及其品种间的差别。【方法】选早芽品种‘平阳特早’和‘中茶102’,连续2年于10月21日至翌年4月5日逐日记载茶梢间气温,每天8:00、14:00、20:00记录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每日3次测得的每块茶园3支干球温度计的平均值即为当日茶梢生境气温;测温期间每月5日、15日、25日采摘成叶,以蒽酮比色法测定茶鲜叶可溶性糖含量,将剩余擦拭干净的鲜叶蒸青、烘干制成蒸青茶样,用SDE-HPLC方法测定茶干叶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根据茶树的发育起点温度和休眠温度,将试验阶段分为越冬期(2013/10/21—2014/3/5,2014/10/21—2015/3/5)和早春期(2014/3/6—2014/4/5,2015/3/6—2015/4/5)2个阶段。①连续2年试验的越冬期间(2013/10/21—2014/3/5,2014/10/21—2015/3/5),气温先逐渐下降,再持续低温;2个品种成叶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地升高、再升高,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脯氨酸含量升高、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为下降、保持,与旬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当温度出现最低值时,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相应出现最高值,游离氨基酸含量也跟随着出现最低值,而当温度出现最高值时,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随后也就相应地出现最低值,游离氨基酸含量随之也相应地出现最高值。②2年试验的早春期间(2014/3/6—2014/4/5,2015/3/6—2015/4/5)气温渐升,可溶性糖含量趋于减少,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趋于增加;③茶树抗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茶鲜叶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茶树的抗冻性密切相关,2年越冬期间,与‘中茶102’相比,在遭受冬季低温胁迫时,‘平阳特早’3类渗透调节物质对低温的响应性、响应幅度分别更灵敏、更大,‘平阳特早’3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稍多。【结论】深秋至清明期间茶树易受冻害和倒春寒,其中越冬期间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皆能敏感地响应低温变化,三者含量分别与旬平均气温显著相关,是茶树的重要抗冻指标;‘平阳特早’品种对于低温响应程度大于‘中茶102’。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秋季多雨条件下燕麦籽粒发生霉变的原因,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收获期燕麦霉变籽粒和正常籽粒表面菌群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霉变和正常燕麦籽粒表面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霉变籽粒表面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籽粒;从属水平看,霉变籽粒表面细菌主要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20%)、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5%)、克雷白氏杆菌属(Klebsiella,6%)、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3.7%)、Ramlibacter(2.6%)、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1.9%)、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1.6%)、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1.6%)和地杆菌属(Pedobacter,1.3%);正常籽粒表面细菌主要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2.1%)、欧文氏菌属(Erwinia,1.8%)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4%)。 霉变籽粒表面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38.7%)、核腔菌属(Pyrenophora,25.2%)、赤霉菌属(Gibberella, 7.2%;Davidiella, 2.39%);正常籽粒表面真菌主要为核腔菌属(Pyrenophora,21.7%)、链格孢属(Alternaria,7.6%)、Radulidium(7.4%)、Davidiella(3.9%)、赤霉菌属(Gibberella,1.24%)、隐球菌属(Cryptococcus,1.1%)。初步推测籽粒霉变可能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引起的。  相似文献   
94.
选用60日龄的盆栽早小洋菊和晚小洋菊菊苗接种菊小长管蚜无翅成蚜,15 d后发现前者的蚜数和蚜虫繁殖倍率皆显著地大于后者。检测了2个品种株高、分枝数、叶片长和宽、叶片长宽比、叶裂数等株形特征,测定二者叶片上、下表皮的亮度L*、色度坐标a*b*、饱和度C、总色值E*等色度特征,并分析了各种特征的数值与蚜数相关性。结果显示,叶片长宽比、叶片上表皮L*、a*、b*皆分别与蚜数正相关 (P<0.01);早小洋菊叶片长宽比显著大于晚小洋菊 (P<0.05);早小洋菊上表皮L*、a*、b*和C分别大于晚小洋菊(P<0.05)。结论认为,该蚜嗜好叶片形状狭长、叶色更黄绿更加鲜艳明亮的早小洋菊。  相似文献   
95.
山西省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山西绿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对山西10个地区的159份绿豆种质资源从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取各株系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表型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28;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中,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034),质量性状中,种皮光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0.40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9份参试材料分为6大组群,其中,第Ⅳ组群中熟、矮秆、直立、高产、大粒,可作为杂交育种的理想亲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绿豆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变异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亲本材料的选用、绿豆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
97.
为评价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茶园管理及多种茶园生境对茶尺蠖及其主要天敌密度的影响,利用栽培和生境调控技术抑制茶尺蠖、扶植天敌,于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选皖南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各1个,7~10天1次,分别查10样方的茶尺蠖、2种绒茧蜂和6种蜘蛛密度,每样方为1m~2茶丛,依次查得茶尺蠖总数为227、8733和4769头,绒茧蜂总数为67、465和281头,蜘蛛总数为1669、1150和1077头。2004年10月至2006年9月选绍兴有机、有机转换、无公害和普通茶园各1个,每月查10样方,平均每月茶尺蠖分别为0.9、1.4、1.4和1.9头,绒茧蜂为10.1、12.3、11.5和10.4头,蜘蛛为9.3、9.5、9.4和9.9头。2005~2006年5天1次查得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10个茶园生境之间,茶尺蠖、绒茧蜂或蜘蛛密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绍兴4个、龙井原产地10个茶园中绒茧蜂皆紧密跟随茶尺蠖。  相似文献   
98.
裸燕麦种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20对AFLP引物组合对281份栽培裸燕麦(Avena nud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1137条带,其中260条为多态性带,引物的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22.96%,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PIC)为0.0326.以地理来源分组,不同来源的组群Simpson指数在1.235~1.495之间,Shannon指数范围为0.1558~0.4437,组群内变异贡献率为83.45%,组群间变异占16.55%.组群大小与多态性位点数、组群内变异贡献率、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显著相关.内蒙古和山西资源多样性丰富,东北地区资源独特,西部地区资源遗传结构单一,东欧组群与中国内蒙古组群遗传关系最近.国内组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外组群.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相比,组群内变异贡献率较高.建议在遗传多样性丰富地区进一步收集裸燕麦资源,并加强对材料少、代表性较差的地区,如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裸燕麦地方品种的收集,以丰富我国的裸燕麦基因源.  相似文献   
99.
茶炭疽病菌毒素的致病活性及理化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茶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茶树叶片坏死,形成枯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对该菌的培养毒素滤液进行了生物测定,以探讨最佳产毒条件和理化性质。得最佳产毒条件:pH=5.0、25℃且于Czapek-Dox培养液中连续振荡培养16βd。将茶梢浸入毒素滤液而感毒,而后用于茶炭疽病菌毒素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0.
在皖南春季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时期,于安徽长江以南采用不同治虫策略的5个林场,选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类似的马尾松纯林,对节肢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调查表明,常年释放白僵菌的林场和长期监测虫情、准确挑治虫源地的林场害虫种数约占群落总种数的50%,个体数约占70%,益害物种数比(Ns/Ps)为0.72~0.83,个体数比(Nn/Pn)为0.44~0.45,多样性指数(H′)波动小,松毛虫虫口≤2.0条·株-1。交替放菌和施药的林场,滥用农药、尤其不治虫的林场,害虫种数约占群落总种数的60%左右,个体数>74%,Ns/Ps0.46~0.54,Nn/Pn0.23~0.34,H′波动大,松毛虫虫口6.0~10.0条·株-1,超过防治指标(5条·株-1)。长期的放菌或及时施药挑治利于优化群落结构,增大多样性指数,强化生态控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