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71.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对揭示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当今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概况,并结合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降水量变化),氮肥添加、间伐这2种人为干扰措施,阐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对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建议今后研究应从植株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植物功能性状、生长策略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272.
为探寻林下环境中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中发生连作障碍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黑木耳生产对于栽培场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林下黑木耳实际生产基地选择生态环境条件相同的区域,设计在连续应用两年(L20)、应用一年空闲一年(L19)两个试验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CK)采集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组土壤样本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测序结果足够反应样本所包含多样性的前提下,数据表明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会明显提高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和均匀程度,但应用后闲置的L19组土壤细菌的丰富度略高于连续应用的L20,而L19和L20组的细菌均衡度相近;通过细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可以发现3个处理组样品的相似性较低,表明土壤不同菌种在细菌总量中的占比存在一定的变化,但优势细菌的种类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土壤真菌动态变化方面,黑木耳的连续生产(L20)明显的抑制了真菌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均衡度,生产后闲置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不足的前提下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快速恢复均衡;通过真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证明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更为剧烈和持久,主要表现在子囊菌和被孢霉在栽培后闲置期内...  相似文献   
273.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过程中从现蕾开始采用不同光质(蓝、绿、红、黄、白光)进行处理,测定银耳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光质对银耳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蓝光处理的耳片最大,白光处理的最小;黄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的耳片较厚,白光处理的最薄;红光处理的耳基直径最大,蓝光处理的较小;蓝光处理的子实体直径、子实体直径与厚度比最大。绿光、红光和黄光处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蓝光、白光处理的较低;红光处理的还原糖含量、绿光处理的灰分含量、蓝光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绿光处理的总糖含量、蓝光处理的粗多糖含量较高,白光处理的还原糖、灰分、蛋白质、总糖和粗多糖含量最低;白光处理的水分含量较高,蓝光、红光处理的较低。耳片大小与还原糖、灰分、总糖、粗多糖含量,耳片厚度与还原糖、总糖、粗多糖、蛋白质含量,耳基直径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4.
曾辉 《新农业》2023,(11):81-83
以浑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的典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季节河流水质情况,结果表明,浑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典型河流的水质随着支流等级的增加水质逐渐下降,但多数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只有部分指标在个别月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标准(四、五级支流)。建议在水源涵养林区应加大对四、五级支流的污染防控,从而提高流域上游源头区的水质。  相似文献   
275.
澳洲坚果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 UFA),其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植物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SAD)是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形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本研究以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光壳种为对象,通过PCR技术克隆获得澳洲坚果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基因(MiSAD),并对结构功能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5923 bp的MiSAD基因组DNA序列,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包含1191 bp的编码框,与公布的粗壳种MtSAD序列高度一致;编码396个氨基酸;MiSAD分子量为45.22 kDa,等电点为5.93,属于酰基-ACP脱饱和酶,是位于叶绿体或质体基质中的水溶性酶;高度保守的区域存在形成酶活位点的2个E-X-X-H二铁原子中心基序,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中存在形成脂酰链结合部位的螺旋-转角-螺旋(HTH);与蒂罗花的同源性最高达94.2%,与其他物种的SAD同源性也都在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