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86篇
  174篇
综合类   533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285篇
园艺   14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设施栽培中逆境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及其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海英  李廷轩  周健民 《土壤通报》2006,37(5):1027-1032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设施园艺生产中普遍出现的作物生长不良和病害严重等问题,在分析设施内各环境因子改变的基础上,综述了光照不足、温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衡以及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等设施逆境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其病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溧阳白土上小麦施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丘陵及圩区由黄土母质及湖积物发育的水稻土中所占面积很大,仅溧阳市就占总面积的42%,土壤供钾能力低,是江西省施用钾肥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施钾可使小麦增产40.7kf/亩-90.0kg/亩,增产率达到19.1%-42.3%,显著高于70年代。  相似文献   
993.
常规方法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可能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效钾状况通常用1 mol L-1中性醋酸铵提取的速效钾或1 mol L-1硝酸煮沸法提取的缓效钾量来表征。我国农田土壤中近些年来1 mol L-1中性醋酸铵提取的速效钾量呈普遍下降趋势。但土壤中的有效钾素的实际下降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通过测土的方法进行准确评估。本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人为改变土壤有效钾量,对常规土壤有效钾测定方法反应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对硝酸连续提取法准确测定土壤钾素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几种提取方式中,以2 mol L-1冷硝酸超声波连续提取10次获得的外源钾变化的回收率最高,达75%~80%。其次是1 mol L-1硝酸100℃水浴法连续提取6次,测钾变化的累计回收率可达75%。如进一步增加提取次数,可能会有限地提高测钾变化的回收率,但随提取次数的增加,提取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稳定性将显著下降。因而用硝酸作为提取剂,即使是在高温、超声波等方式下,也很难准确测定强固钾能力土壤中有效钾的变化。能够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方法必须能将土壤中易发生变化的有效态钾全部提出,并尽量不提取土壤的原生矿物态钾,寻找这一方法将是未来土壤钾素测定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主要探讨P、K、Ca、Mg、Fe、B、Mo、Mn、Zn、Cu等10种元素对红萍生长、固氮作用及无机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缺素临界指标,以便对红萍的缺素诊断及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余海英  李廷轩  周健民 《土壤》2005,37(6):581-586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阐述了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施用方式和氮肥种类对水稻土中氮素迁移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凌德  李婷  王火焰  刘晓伟  陈照明  周健民 《土壤》2015,47(3):478-482
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稻田中氮肥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氮素迁移的影响。试验设4种施用方式(撒施、上层10 cm土混施、土下10 cm点施、3%土体混施)和4种氮肥(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不同施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期60天内,在土下10 cm点施下尿素处理6~16 cm土壤无机氮含量200 mg/kg,远高于其他3种尿素施用方式。4种施用方式保肥能力大小分别为:土下10 cm点施3%土体混施上层10 cm土混施撒施。不同种类氮肥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期第30天和60天尿素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均高于其他肥料处理,最大值分别达到544 mg/kg和477 mg/kg,而氯化铵处理无机氮含量最大仅为324 mg/kg和106 mg/kg,但是总体来看尿素处理与磷酸铵处理无明显区别。4种氮肥在土下10 cm点施下保肥能力大小为:尿素、磷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研究认为氮肥施入土壤后与土壤混合的初始体积越小,养分损失越低;施用越集中,肥际养分浓度越高。结合预示稻田土下10 cm点施氮肥较其他施肥方法在维持肥际高浓度无机氮和减少氮肥损失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释放量和释放率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P(水土比为 2 0∶1 )并利用连续提取法 ,对三种土壤P的固定特征以及磷的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壤对P的固定能力高于潮土 ,而潮土高于水稻土 ,在加入P量为 2 97gkg- 1土壤的条件下 ,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量分别为 2 84gkg- 1、2 5 3gkg- 1和 2 0 8gkg- 1。三种土壤对P的固定率则随着加入P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的释放研究中 ,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 ,P的释放量减少 ,并在提取 8次后 ,以后各次P的释放量不发生显著变化。三种土壤中 ,水稻土P的最大释放量 (1 2 4 0 7mgkg- 1)显著高于红壤 (60 46mgkg- 1)和潮土 (1 9 74mgkg- 1) ,水稻土P的总释放量 (1 6次 )也大于红壤和潮土 ,三种土壤P的总释放量分别为 2 0 6 0 2 (1 98gkg- 1土壤P处理 )和 2 71 91mgkg- 1(2 97gkg- 1土壤P处理 )、1 0 0 48和2 60 5 3mgkg- 1、1 1 6 0 6和 1 3 1 91mgkg- 1。三种土壤P的释放率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并逐渐达到稳定。水稻土的释放率显著高于红壤和潮土。水稻土和潮土中 ,1 98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P的释放率高于2 97gkg- 1土壤P处理的土壤 ,红壤则相反  相似文献   
998.
黑龙江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与磷素含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伦市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黑龙江省县级市,为了解该市土壤重金属及磷素现状,2008年采集了农田耕层土样95个、亚耕层土样95个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92个,分析了其中的Cu、Zn、Cr、Ni等重金属全量和磷的含量。在前期结果的基础上,2009年又选取8个土壤剖面来进一步研究磷在垂直深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市耕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与松嫩平原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较,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有效磷的富集趋势明显。从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总磷和有效磷的分布与重金属的分布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趋势,重金属主要来源可能来自土壤母质,化学磷肥对重金属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大量施加磷肥也是该地区有效磷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重金属和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有效磷的含量在各发生层差异比较明显。进一步的磷剖面结果显示:有效磷和水溶磷含量总体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都先急剧下降,表层磷富集趋势明显,并有向下迁移的趋势,随后呈现含量稳定、缓慢上升或者巨大波动3种趋势,这与耕作历史、耕作方式及所种植的作物类型等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相同施量的磷在7天和28天时的迁移距离相同,施用磷酸二氢钙(MCP)0 2g和0 5g时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 4cm和2 0cm。磷在施肥7天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移进入土壤的磷86 3%~94 2%被吸附固定,64 1%~72 2%仍以有效态存在。在迁移距离内,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与距施肥点距离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施肥量对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在肥际微域中的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对水溶性磷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用三种浸提方法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5年石灰性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用水浸提法、Olsen法、Mehlich3法研究土壤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的处理,土壤磷素有效性常年维持在本底的极低水平;施磷均能增加水溶性磷、Olsen—P、Mehlich3-P的含量,但磷钾配施及大量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有机肥与NPK配施,只施无机肥(NPK,NP)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然而,在当前的施磷水平下,土壤“不缺磷”,但不能建立较大的有效磷库,并且以Olsen—P、Mehlich3-P的临界点为标准,土壤磷素流失的风险不大;水溶性磷、Olsen—P、Mehlich3-P的比值约为1:10:25,用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能较好地模拟3种浸提磷之间的转化关系;水溶性磷、Olsen—P、Mehlich3-P与作物地上部吸磷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0.854和0.930,表明用水浸提法、Olsen法、Mehlich3法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均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