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1995年5月-6月、1996年4月下旬-7月初地中海金枪鱼延绳钓汛期间渔获物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渔获物种有蓝鳍金枪鱼、箭鱼、大青鲨、翻车鱼、龟、极少见的鱼种有尖吻青鲨、长鳍金枪鱼、叉尾长鳍乌舫以及肛科的一种肛。  相似文献   
53.
大西洋延绳钓渔获物常见种类的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风险评估是迈向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基于生产力-敏感性指数(produc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对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中的12个种群进行了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生产力得分为1.20~2.05,以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最高;敏感性得分为1.42~1.92,以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得分最高;脆弱性得分为1.16~1.85,以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uns)得分最高。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在热带大西洋延绳钓渔业中,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大眼长尾鲨(Alopias superciliosus)、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长鳍鲭鲨(Isurus paucus)、长鳍真鲨(Thunnus alalunga)和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处于中等风险状态,而目标鱼种——大眼金枪鱼处于低风险状态。此外,目标鱼种和其他鱼种的生产力得分、敏感性得分和脆弱性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4.
利用2010年10月-2011年2月、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由科学观察员采集的热带大西洋北部海域(5°N~15°N,25°W~40°W)大青鲨的胃含物样品,研究其摄食特点。结果表明,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幼鲨与成熟鲨鱼的摄食强度组成有显著差异(P0.1),但雌性与雄性摄食强度组成无显著差异(P0.1)。硬骨鱼类是最主要的饵料种类,头足类次之。雌、雄大青鲨摄食的优势种类相同,均为鱿鱼、沙丁鱼、帆蜥鱼和福氏粗鳍鱼。随着大青鲨长度的增加,饵料中头足类的比率和出现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硬骨鱼类的比率和出现频率大多呈上升趋势。饵料种类组成的总体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1.70,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C=0.23。指数H有随着长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指数C则呈相反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5.
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是唯一建立公海登临和检查制度的区域性金枪鱼渔业管理组织,旨在通过实施公海登临和检查以推进缔约方遵守和执行其养护管理措施,自2006年中西太平洋公海登临检查制度实施以来,一些国家或地区陆续开始对中西太平洋海域公海作业的渔船进行登临和检查,公海登临和检查的实施方的数量和实施次数逐年增加,严格的登临和检查对我国该海域金枪鱼渔业生产的履约责任带来较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中西太平洋公海登临和检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公海登临和检查制度自执行以来实施的情况和特点,通过研究我国渔船自2011年来在中西太平洋地区接受公海登临和检查的案例,归纳和总结我国渔船违规情况的类型和原因,从而为确保中国金枪鱼渔业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生产秩序提供帮助,并建议:政府、企业、协会和科研单位等履约主体应协同配合,加强我国金枪鱼渔业自身能力建设,减少渔船违规作业,履行相关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56.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生长和死亡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生长和死亡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基础资料。基于2011年大眼金枪鱼渔获长度组成数据(围网和延绳钓渔业),利用FiS ATⅡ软件的体长频度分析技术(ELEFAN)对生长参数进行估算:渐近叉长为270.9cm,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为0.08,理论生长起点年龄为-1.194 a;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为0.61,捕捞死亡系数为0.21,当前开发率为0.34;相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分析显示,大眼金枪鱼资源当前开发强度适中,处于适度开发状态。研究结果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资源评估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 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相似文献   
58.
根据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兼捕采集的样品(雌性66尾、雄性81尾,未鉴定性别1尾),首次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25°S~15°N,175°E~105°W)的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胃含物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68%),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df=4,P0.1);胃含物种类组成结构,硬骨鱼类占最大比例(占57.3%),其次是头足类(其中鱿占总饵料数的97.9%),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检验,df=15,P0.05),但个体间差异大,重叠率低。饵料总体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H)为1.78,Simpson指数(C)为0.28。随大青鲨叉长增加,H略呈下降趋势,C略呈上升趋势。成熟中、排卵中、已怀孕3个阶段的雌性个体饵料组成多样性略有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月~3月、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饵料组成结构中,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59.
鲨鱼类年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杰  高春霞 《水产学报》2012,36(10):1624-1632
鲨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鲨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为基础的生活史特征,是资源评估所需的关键种群信息。鲨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需要解决样本的选择与处理、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校正、生长模型的运用和参数估计等基本问题,否则难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总结分析了两大类年龄鉴定方法及3种年龄校正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局限性,比较分析了各种生长模型的应用差别,并对常见大洋性鲨鱼的生长参数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第一背鳍上部的脊椎骨是鲨鱼年龄鉴定的最佳硬质,硬质的处理需要借助化学方法,以提高轮纹清晰度;对年龄鉴定的校正是避免或减少系统误差的关键,校正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鱼种的寿命;生长曲线的拟合需要选择多种备选模型,建议通过AIC信息准则筛选最优模型,为鲨鱼年龄与生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参考,也可以为有关种类的资源评估提供生长参数。  相似文献   
60.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利用2013年东太平洋渔业观察员的数据,将渔获物分为76~85 cm、86~95 cm、96~105 cm、106~115 cm和116~125 cm 5个叉长组,运用悬链线公式得到钓获深度,统计各叉长组渔获个体钩位差异和各钩位渔获个体大小差异,分析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的关系,得到结果如下:渔获物钓获深度范围为61.3~236.1 m。各叉长组主要渔获钩位随叉长增大而增大。各钩位主要渔获个体随序号增大而增大。76~85 cm叉长组的渔获物主要分布在61.3~121.8 m水层,平均钓获深度为(110.6±11.7)m;86~95 cm叉长组的在102.3~174.4 m,平均钓获深度为(144.1±4.5)m;96~105 cm叉长组的在189.4~202.8 m,平均钓获深度为(184.9±1.6)m;106~115 cm叉长组的在214.3~223.6 m,平均钓获深度为(193.8±3.8)m;116~125 cm叉长组的在230.5~236.1 m,平均钓获深度为(219.3±7.2)m。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随叉长增大,栖息深度也加深,二者有相关关系。生产时调整钓具深度可有效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