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改土定位试验平台(始于2009年),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试验处理包括:秸秆配施化肥还田(CS)、猪厩肥配施化肥(PMC)、炭基肥(BF)以及生物炭配施化肥(BIO)。【结果】PMC和BF处理的pH显著高于BIO处理;PMC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BF和CS处理,BIO与PMC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BF和BIO处理;PMC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最高,其他处理间没有差异;PMC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最高,BF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显著低于BIO和CS处理;PMC处理的真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含量显著高于BIO处理,BF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PMC处理的放线菌含量显著高于CS处理,BF和BIO处理居于中间无显著差异。BF处理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细菌比值显著高于BIO处理,BF和PMC处理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值显著低于BIO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各PLFA有极显著影响(P0.01),含水量和全钾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生物炭和炭基肥长期施用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相较猪厩肥,施用生物炭不利于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积累,而且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施用生物炭有利于细菌群落的繁殖,施用炭基肥有利于土壤真菌/细菌比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提高;土壤pH、全氮、有机质、含水量和全钾依次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52.
为探究miR-462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肾脏细胞(Ctenopharyngodon idella kideny,CIK)后的调控机制,实验利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了CIK细胞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miR-462表达水平的变化;运用RNAhybrid软件预测miR-462的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进行确定;此外还分析了miR-462对靶基因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CIK细胞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过程中,miR-462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cx32.2、slc9a3.1和tbk1的表达先降低后升高,与miR-462的表达模式呈负相关。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miR-462可靶向cx32.2、slc9a3.1和tbk1的3′非编码区抑制其表达,过表达miR-462可以显著抑制cx32.2、slc9a3.1和tbk1的表达。转染miR-462模拟物后,下游slc4a4a、tnfrsf5、cxcl9和cxcl11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研究表明,miR-462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草鱼CIK细胞中的免疫应答。cx32.2、slc9a3.1和tbk1被鉴定为miR-462的靶基因。miR-462可通过靶向slc9a3.1和tbk1影响下游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253.
为确定越冬期内江苏多地异育银鲫 (Carassiusauratus gibelio)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比较了健康样品和患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差异,分析了异育银鲫病害暴发过程中的细菌类型及特性。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上,患病样品中黄杆菌属丰度最高。在种水平上,患病样品中嗜冷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的丰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63.01%和61.31%,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55%(P < 0.05)。根据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结果,从患病样品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出优势病原菌NJ01,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 序列比对确定 NJ01 菌株为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NJ01菌株14d后,1.7×106~1.7×107 CFU/mL两组的死亡率达到10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的肌细胞坏死,间质中充满了淋巴细胞;肝脏中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消融;在脾脏中发现脾细胞散在坏死,伴随着充血的症状;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存在大量淋巴细胞。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NJ01菌株对头孢西叮、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冷黄杆菌在异育银鲫中的致病性,这将为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征”的药物防治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4.
针对现有气吸式穴盘育苗播种机对含杂较多且没有丸粒化的不规则小颗粒蔬菜种子存在吸孔堵塞而导致排种精度下降的技术难题,该研究摒弃小孔径、长导程吸孔,设计了一种基于高压静电吸附特性的蔬菜育苗播种机。通过理论分析及电势等值线分布仿真试验确定介电绝缘层材料;构建静电吸附力学模型,明确影响静电吸附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确定影响播种性能的电参数及范围;以型孔加工直径、正向高压静电发生器输出电压和种箱底面倾斜角度为试验因素,以播种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响应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得到各试验因素与响应指标间的数学模型,应用 Design-Expert 10.0.4 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最佳参数组合为:型孔加工直径5.91 mm、正向高压静电发生器输出电压17.67 kV、种箱底面倾斜角度14.69°,此时播种合格指数为91.13%、重播指数为3.02%、漏播指数为5.85%。播种性能验证试验的播种合格指数相较于优化结果降低了0.61%、重播指数相较于优化结果降低了0.17%、漏播指数相较于优化结果增加了0.78%。试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参数优化结果可靠,满足精量播种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可为不规则小颗粒蔬菜种子精量播种机械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不规则小颗粒物料定量吸附和快速分离方法研究及设备开发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55.
【目的】 通过对高粱种质资源穗部表型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筛选高粱优异种质,丰富高粱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信息,为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高效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方法】 以320份来源于中国各地的高粱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在2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12个穗部性状(粒长、粒宽、千粒重、籽粒硬度、籽粒容重、角质率、穗粒重、穗长、穗柄长、穗柄直径、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进行精准鉴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F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不同突出特点的优异高粱种质。【结果】 各数量性状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籽粒硬度、穗粒重和籽粒容重、角质率2年间的频次分布和曲线走势分别在保定和晋中试验点较为相似,多数性状只在一个年份或单个试验点呈正态分布;除穗长和一级枝梗数外,其余性状的均值在同年两点间存在差异;12个穗部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1.72—2.11,其中,籽粒硬度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高,一级枝梗长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低;籽粒硬度、角质率、穗粒重、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30.00%;所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5.39%;聚类分析将320份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可作为筛选工艺(帚)用高粱的种质类,第Ⅱ类适用于粒用(酿造)高粱优异种质的选育,第Ⅲ类为穗部性状表现较差的种质;依据综合得分F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具有不同突出特点的29份优异种质。【结论】 参试高粱种质资源穗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角质率和一级枝梗长的变异系数较高;粒长、粒宽、籽粒硬度、籽粒容重和穗粒重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级枝梗长相对稳定;筛选出优异种质29份。  相似文献   
256.
旨在对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冻干保护剂进行优化,提高菌株在冷冻干燥后的存活率。以冻干存活率为评价指标,对配方中甘油、海藻糖、甘露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牛血清白蛋白(BSA)等5种成分缺失,考察其对副猪嗜血杆菌冻干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单因素变量试验,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脱脂奶粉、甘油、海藻糖的添加比例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配方中甘油、海藻糖缺失后,副猪嗜血杆菌冻干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Box-Behnken试验结果进行回归模型拟合,得到最佳添加比例为脱脂奶粉6.8%、甘油2.2%、海藻糖2.7%,具体配方成分及添加比例为脱脂奶粉6.8%、甘油2.2%、海藻糖2.7%、PVP 0.5%。使用优化后配方进行冻干验证,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平均冻干存活率为79.20%,与预测值(80.87%)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模型可靠。上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冻干保护剂可显著提高副猪嗜血杆菌HS1712冷冻干燥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57.
为探讨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森林土和农田土为研究对象,接种2种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设置5种不同处理,在室温黑暗环境下培养180 d后,分析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各粒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赤子爱胜蚓增加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d>2.000 mm)质量分数,接种威廉环毛蚓和两种蚯蚓共同作用降低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3种不同的蚯蚓处理均降低了农田土的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2种不同生态型蚯蚓均降低了森林土和农田土细大团聚体(0.250 mm相似文献   
258.
2022年6月1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高教园区的丝葵Washingtonia filifera上采集到2只雌性蝙蝠标本,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了体质量和形态测量,并对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利用NCBI中的BLAST功能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相似度进行物种鉴定。经鉴定,确定2只标本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黄蝠属Scotophilus的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 Leach,1821,为浙江省翼手目Chiroptera新记录种;该种在浙江省的发现,使该物种的地理分布最北缘,从福建扩散到了浙江温州。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59.
为了解长江水系青鱼不同地理群体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用国标生化法测定了湖南湘江群体(XJ)、湖北石首群体(SS)、江苏邗江群体(HJ)青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并按FAO/WHO建议的标准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显示:3个群体青鱼肌肉的水分质量分数为81.08%~82.20%,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6.86%~17.94%,粗脂肪质量分数为0.46%~0.52%,粗灰分质量分数为1.26%~1.34%,3个群体间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个群体青鱼的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2种,非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9.24%~40.22%,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8.54%~39.37%;在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上,石首群体、邗江群体中均检测到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以上两个群体的脂肪酸组成种类均多于湘江群体,邗江群体在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上均显著高于石首群体和湘江群体(P<0.05),而在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上,3个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  相似文献   
260.
为探明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玉米田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0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秸秆还田(S+)和秸秆离田(S-),副处理设传统畦灌(F)和浅埋滴灌(D),分析秸秆还田和不同灌溉方式下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固持变化特征。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0.25~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对>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浅埋滴灌可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从而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效应还可显著提高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高1~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富集系数,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浅埋滴灌均可优化土壤三相比,且在吐丝期作用更为明显,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互作可显著提高土壤气相占比和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对提高耕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作用明显,可增加0.5~3 m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其有机碳富集系数,优化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合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可作为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