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11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典型黑土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养分不平衡施用问题严重,过量施氮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养分专家系统 (Nutrient Expert,NE) 推荐施肥量基础上,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马铃薯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18年,分别在黑龙江克山县不同地块进行2个田间试验,在NE系统推荐施肥量 (N180) 的基础上,设减施推荐施氮量的50% (N90)、25% (N135) 和增施25% (N225)、50% (N270) 4个处理,并以不施氮肥的处理作对照 (N0)。测定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等指标。  【结果】  017和2018年马铃薯产量均以NE系统推荐的N180处理最高,较N0处理两年平均增产40.4%。N90和N135处理低施氮水平 (≤ 180 kg/hm2) 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也明显增加,当施氮量超过NE系统推荐的施肥量 (180 kg/hm2) 后,继续增施氮肥对产量增加无明显作用。与N0处理相比,两年N180处理的块茎、秸秆和全株氮素吸收量平均增幅分别为49.8%、58.2%和52.0%,磷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36.3%、52.2%和39.8%,钾素吸收量平均增幅为26.4%、46.8%和31.3%,生产1 t块茎 (鲜重) 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分别为4.6、1.1和5.8 kg。N180处理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为最高,氮素农学效率和回收率与N90和N135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论】  在不超过马铃薯氮素需求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氮素吸收量,NE系统能够指导马铃薯科学施肥,保障马铃薯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2.
 以‘凯特’杧果为材料,研究了栽培中果实套袋至采果时、采前除袋和除袋后喷钙3种处理对采后果皮着色、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的果实采后果皮的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总酚含量在青熟时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显著高于对照;3种处理不仅加速果皮由绿色向黄色转变,显著提高果皮和果肉的钙含量,而且显著降低果实采后软化速率并抑制果实病情发展,其中除袋后喷钙处理效果最佳;3种处理果实在青熟时果肉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完熟后果实蔗糖、还原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3种处理均有利于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并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23.
草酸处理对杧果采后果实As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栽培品种‘圣心’采前套袋果实采后经5 mmol · L-1草酸溶液浸泡10 min后常温(25 ℃)下贮藏,期间果实硬度系数、病情指数、腐烂率、黄化都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处理果实果皮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保持较高,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贮藏9 d后提高,同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说明草酸处理可通过提高果皮AsA-GSH循环系统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水平来增强清除活性氧自由基(ROS)能力,减轻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有利于延缓套袋杧果采后成熟衰老进程,提高果实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24.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5.
为系统性研究香樟CcCBFs(CcCBFa、CcCBFb、CcCBFc和CcCBFd)基因在增强抗寒性方面的功能,以香樟无性系EL_6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低温(4℃)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cCBFs均可持续且强烈地响应低温信号,且CcCBFa和CcCBFc对低温诱导的响应更加显著;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侵染法转化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转CcCBFs基因拟南芥种子,并对野生型和T_2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在4℃条件下的发芽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可见过表达香樟CcCBFs能够增强拟南芥种子对低温的抵御能力;此外,对T_2代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未胁迫处理前转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SOD活性以及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无显著差异,低温胁迫处理一定时间后转基因拟南芥SOD活性和总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显著低于野生型拟南芥,且在相同的胁迫条件下转CcCBFa、CcCBFc拟南芥的抗寒生理数据变化更为显著。结合基因表达分析、种子发芽率及抗寒生理指标可知,过表达香樟CcCBFs均能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寒能力,其中CcCBFa和CcCBFc在香樟抵御低温胁迫时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6.
玉米叶片数量及叶夹角的大小影响玉米截光能力和光合利用率。在分析玉米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状况的基础上,从玉米叶片数与花期之间的相关性、玉米叶片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叶夹角研究进展等方面总结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
为有效防除节节麦和一年生阔叶杂草的危害,筛选具有较好控制作用的除草剂,我们开展了3%世玛油悬浮剂与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悬浮剂混配防除冬小麦田恶性杂草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小麦返青期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药后30d对婆婆纳、播娘蒿、猪秧秧和荠菜株防效可达50.0%~72.5%,药后45d对婆婆纳、播娘蒿、猪秧秧和荠菜鲜株防效可达67.2%~95.8%,对节节麦鲜株防效可达81.3%。说明3%世玛油悬浮剂与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悬浮剂混配可有效防除节节麦和一年生阔叶杂草,能够达到小麦返青后的最佳除草效果。同时田间调查显示该混配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28.
近30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为基础,以GIS为技术工具,对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和2012年江西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在各设区市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有较大的空间差异。1985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为赣州市;2012年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较1985年整体提高了1个等级,全氮含量最高的为新余市,最低的为九江市,空间变异最大的为九江市。2012年水稻土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提高了7.24%;无论是在1985年还是2012年,水稻土全氮含量最高的为萍乡市,1985年水稻土全氮含量较低的三个设区市分别为吉安、赣州和九江,2012年则分别为九江、鹰潭和赣州。2012年旱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较1985年增加了43.88%,其中丰富级水平的土壤面积比例由1985年的7.38%提高至2012年的88.16%。  相似文献   
29.
采用田间试验,以长胜90天花椰菜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推荐施肥+不施硼肥(100%T+0B)、推荐施肥+增施硼肥(100%T+2.5B)各项处理,同时在推荐施肥+增施硼肥及总氮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氮占比设为100%(100%M)、70%(70%M)、50%(50%M)、30%(30%M)、20%(20%M)、10%(10%M),研究推荐施肥及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花椰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F,100%T+2.5B处理提高了花椰菜农艺性状,进而提高了花椰菜产量;50%M处理能改善花椰菜农艺性状。随着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花椰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0%替代量的产量最高。因此,适当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50%M),能降低肥料成本,提高花椰菜产量。  相似文献   
30.
微塑料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塑料颗粒,近年来,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较多报道,但微塑料在陆地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存在和影响的系统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从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效应及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针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残留、污泥的土地利用、有机肥施用、地表径流、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 2)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鉴定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但目前仍没有标准化的检测和定量技术; 3)微塑料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威胁,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4)微塑料表面可附着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物理和化学污染,可释放内源性有毒物质,并导致复合污染效应;5)微塑料污染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研发生物降解塑料产品、从源头控制微塑料的输入以及加强世界各国合作。提出今后微塑料的研究应建立统一的定量分析标准方法,发展更准确的可追溯分析技术,加强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科学研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进一步探索土壤微塑料提供思路,而且可为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