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63篇
  38篇
综合类   202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分别应用3个稻曲病菌菌株ZJ09、XS14、XS1214,以及马铃薯蔗糖琼脂(potato sucrose agar,PSA)固体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固体培养基、TB3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potato sucrose,PS)液体培养基,进行固体或液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补充0.250~0.500 g·L-1 L-半胱氨酸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L-半胱氨酸浓度提高而增加。分别采集未补充L-半胱氨酸和补充0.250 g·L-1 L-半胱氨酸的PSA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培养6 d的两组ZJ09菌丝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2 138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985个被L-半胱氨酸上调表达,1 153个被L-半胱氨酸下调表达。针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的6个DEGs进行了RT-qPCR验证。GO富集结果显示,DEGs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3个类别中均有富集,说明L-半胱氨酸抑制菌丝生长机制复杂。KEGG通路注释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抑制菌丝生长可能主要与其影响内质网中蛋白质的加工有关。分析DEGs功能后还发现,L-半胱氨酸显著削弱菌丝中几丁质合酶D、细胞分裂控制蛋白6(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CDC6)及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8(CDC48)编码基因的表达,推测可能与其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72.
植物病毒介导sgRNA的传递与表达相比传统转化完整的编辑载体进行基因编辑具有巨大优势,因为sgRNA的表达可以伴随着病毒的复制和移动而快速扩增、累积,从而产生高效的基因编辑效率。为在棉花中开发应用更多植物病毒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virus-induced genome editing, VIGE)。本研究以超表达Cas9 (Cas9-OE)棉花作为VIGE受体,在棉花中分别建立了棉花叶皱缩病毒(cotton leaf crumple virus,CLCrV)和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的VIGE系统。首先CLCrV和TRV介导的VIGE均可以靶向敲除棉花GhBsrk1和GhMAPKKK2基因A亚组和D亚组基因组序列,验证了这2个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量化这2个系统对GhBsrk1和GhMAPKKK2基因的编辑效率结果发现,CLCrV和TRV介导的VIGE均能够产生高效的基因编辑效率,并且2种系统基因编辑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探究了使用棉花内源U6启动子和拟南芥U6启动子驱动sgRNA对VIGE基因编辑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这2个启动...  相似文献   
673.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案例,归纳总结出因地制宜、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紧密连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注重内外部资本要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探索抱团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新疆经验,分析了人才匮乏、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提出构建人力资本引育机制、宣传推介机制、产权激励机制、产业培育机制、政策引导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优化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7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是地理环境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人地关系的特征、属性和作用机制。传统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监测研究方法仅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数量变化,无法实现对变化信息的定位分析与可视化表达。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山西省滹沱河流域忻州段1995—2005年、2005—2015年两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定量分析和空间的定位描述。结果表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该研究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为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5.
676.
该文以淀粉生产中实施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例,简述该模式的工艺流程,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介绍其实施运行和质效评估,以为农业产业化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7.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78.
本研究将玉米副产物玉米纤维添加到传统果冻食品中,以提高果冻食品的营养价值;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方法进行加工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玉米纤维果冻的最佳工艺为玉米纤维添加量2%、柠檬酸添加量0.02%、吉利丁粉添加量0.81%、白砂糖添加量7.97%,制得的玉米纤维果冻光滑、透明、均一、无气泡、有嚼劲、酸甜可口,不仅有果冻特有的风味,而且融合了玉米独有的口感与气味。  相似文献   
679.
<正>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一)技术路线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必须创造高产基础条件,土地规模连片,灌溉条件好;地块轮作三年以上;集约现代农业机械、新设施、新技术,在主要生产环节落实省工、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配套措施,使田间作业及技术操作轻简化,实现节本增产、增效栽培目标。(二)技术模式脱毒种薯+健康种苗+增施有机肥+深耕+起垄+铺滴灌带配套施肥灌溉+覆盖黑色银灰色双色地膜+蘸药插栽+化控除草+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680.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不仅可以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还会参与枯落物的降解,间接影响土壤碳库。本研究使用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做枯落物,通过适宜孔径尼龙网分离AMF根外菌丝与土壤中其他微生物,探究植物功能群和刈割处理对AMF参与枯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MF通过提升土壤中β-葡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加速对枯落物的降解。植物功能群的改变会影响枯落物分解,其中杂类草处理中枯落物分解率较高(2016年:31.72%;2017年:31.02%),C4禾草处理中的最低(2016年:23.22%;2017年:27.10%);但并不会改变AMF对枯落物的分解作用。刈割在短时间内对枯落物的分解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AMF促进了枯落物分解,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也会显著影响枯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