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对四川省主要栽培的油橄榄品种科拉蒂拉、佛奥、玉蝉_(44)、莱星、皮丘林和贝拉的开花着果、落果特性、果实的生长过程的成熟期和采收期进行了研究得出:盛花期5月初至5月中旬.果实的生长分为3个时期:迅速生长期、生长缓慢期和最后增重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果实生长的最快时期.油脂的形成与积累也分为3个时期:缓慢增重期、快速增长期和最后增长期,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是油脂形成与积累的重要时期.成熟期的主要标志是果实表面由绿色转为紫色,果实由硬变软.采收期与品种、加工方法及当年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合成橡胶生产废料中的低分子共聚物浸渍纤维板[俄]C.C.尼库利等任宗华译(西南林学院昆明650224)在利用各种聚合物对木材和木质制品进行改性方面,近年来已有过不少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推荐使用的聚合物价格昂贵,而且货源稀缺。因此,选择普通的有机...  相似文献   
13.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鳞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鳞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鳞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4.
如东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北侧,东濒南黄海,南近长江口,属沿江沿海接合部。据1983年调查,土壤含钾丰富,速效钾平均为138mg/kg,只有9.41%的面积含量小于80mg/kg。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缺钾面积越来越大,钾成为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为此,我们于1996年在旱育水稻上进行试验示范生物钾肥0.13万hm‘,1997年扩大示范0.3万hm’,1998年推广06万hm’。结果表明,生物钾肥不仅可以替代氯化钾,而且比氯化钾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增产增效明显,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生物钾肥的作用本县所用的生物钾肥为液体生物钾肥,由…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农民长期,稳定,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在作了一些调查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褐毛鲿(黄金鮸)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鱼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浙江沿海及黄海南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大型食用鱼,其适温和适盐范围较广,生长速度快,品质佳,特别适应网箱和池塘养殖,为探索褐毛鲿鱼北方地区池塘养殖的最佳模式,特进行了如下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7.
18.
松口蘑及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论述了松口蘑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分离鉴定方法,栽培技术及深层发酵技术,同时综述了松口蘑的生物学特性及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松口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范丽清  孙宗华 《林业科技》2014,(2):44-45,49
对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共5龄)雄性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存在差异,且不同龄期对二者的要求不一致,有效积温分别为37.68、30.26、29.18、42.55、75.01日·度,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07、5.61、8.84、8.67、5.50℃。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35℃和220.68日·度,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20.68/(T-6.35)。  相似文献   
20.
宗华 《北京农业》2012,(23):51-52
<正>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与中国水稻所研究员钱前等人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水稻基因TAD1,并发现其与调控水稻分蘖的主控因子MOC1位于同一蛋白复合物中且直接互相作用,从而揭示了调控水稻分蘖的一个重要分子机理。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