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25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养分增效剂(机械活化磷、长效复合肥添加剂NAM、聚合氨基酸类肥料增效剂PAA)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NPK(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添加20%机械活化磷的NPK1、添加30%机械活化磷的NPK2、添加NAM的NPK3以及添加PAA的NPK4,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提高了7.52%,10.59%,6.78%和14.54%,产量也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尤以NPK3增产效应最为明显,提高了11.83%。此外,养分增效剂的添加还显著促进了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没有使用增效剂的NPK处理相比,4个处理植株的氮累积量分别提高了6.94%,6.54%,2.82%和9.71%;磷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0.15%,14.23%,9.18%和14.12%;钾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3.08%,24.42%,20.22%和34.45%。氮肥利用率以NPK4最高,达42.4%,磷肥利用率以NPK2最高,为25.0%;氮肥和磷肥的农学效率和收获指数则均以NPK3最高。此结果说明,在生产实践中,PAA的添加更有利于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的吸收累积;30%机械活化磷的添加更有利于磷养分的活化,提高磷肥利用效率;而NAM施用后的增产效果最为突出,更有利于养分向籽粒中转移,提高养分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2.
3,5-二甲基吡唑对铵态氮硝化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春小麦和水稻为供试作物,初步探讨不同用量的3,5-二甲基吡唑(DMP)对土壤铵态氮硝化、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占尿素N量0.6%~1.0%的DMP(折合0.8~0.9g/g,干土),可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其抑制效应随抑制剂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强。与对照单施尿素相比,施用1.0%DMP可使土壤NH4+-N含量提高30%以上,NO3--N含量降低20%左右。施用占尿素N量0.8%~1.0%的DMP对春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两种作物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促进植株体内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移。与等量DCD(双氰胺)比较,DMP处理的水稻子粒粗蛋白含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但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
腐植酸复合肥对葡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使果园土壤养分失衡、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新型腐植酸复合肥用以大田葡萄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比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投入养分量相等条件下,腐植酸能显著提高葡萄产量、果实单粒重和VC的含量,增加了果实中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部分降低果实中有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4.
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氮肥的施用对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及利用现状,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今后应努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5.
不同产量水平的玉米田养分利用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和不同管理措施导致产量水平明显不同的玉米田中,对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运转及利用效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对N、P吸收呈双峰趋势变化,吸收高峰均为拔节—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成熟期,K呈单峰吸收,但高产田和常规田出现在大喇叭口—吐丝期,低产田K吸收高峰提前至拔节—大喇叭口期。与常规田和低产田相比,高产田玉米对N、P、K养分的累积量、玉米营养体贮藏N、P、K养分的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玉米营养体N、P养分向籽粒的转移效率均明显提高,但单位养分的生产效率以及氮、钾养分的生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6.
腐植酸复合肥对油菜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针对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老菜园土壤养分失衡、蔬菜品质变劣等问题,研制了几种新型颗粒腐植酸复合肥供油菜土培与砂培试验应用,研究表明,所有施肥处理比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参试肥料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投入养分量相等条件下,腐植酸能显著降低油菜体内磷酸盐含量,提高Vc、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NR活性,且以腐复肥4号(HA-NPK-Zn)效果最好。腐植酸还能有效提高油菜体内叶绿素含量,使叶片增厚,外观油绿鲜美,商品价值提高。在土壤水分含量相等条件下,腐植酸能有效提高油菜的蒸腾强度,降低气孔阻力,从而保障水分及各种代谢活动旺盛。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栗叶栗果与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形态的关系。[方法]同时采用有效态和欧共体BCR三步提取法对燕山山区板栗土壤0~20和20~40cm土层中Fe、Mn、Zn、Cu的各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板栗的生物吸收系数以及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形态与栗叶和栗果中矿质营养的关系。[结果]栗叶对Mn的生物吸收系数高于其他元素,栗果对Zn的生物吸收系数较大。运用营养元素赋存形态能更好地揭示板栗土壤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用0~20cm土层弱酸提取态Mn以及20~40cm土层的弱酸提取态Fe、Zn来判断板栗叶相应元素的营养状况。栗果中Mn、Cu、Zn的含量受到土壤中元素形态间交互作用的影响。[结论]为监测板栗生长、合理施肥、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以及维护板栗林区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Internet环境下文献原文获取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例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原文获取的多种途径。以期对科技工作者获取文献原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9.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萝卜的产量效应和养分利用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比较了优化施肥和农民常规施肥两种不同的养分管理模式下当地主栽萝卜品种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减施16.3%,59.5%及14.3%,根据萝卜生育特性进行运筹的优化施肥处理萝卜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萝卜养分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也未受到明显影响,但缺氮、磷、钾的PK、NK、NP处理均会显著降低萝卜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氮对萝卜产量及氮、磷养分的累积量影响最大,磷次之,钾最小,对萝卜植株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则以氮最大、钾次之、磷最小。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更有利于地下部磷钾养分的积累,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4%,63.1%及41.1%,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了27.3%,151.1%和18.8%,氮、磷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7.9%,145.6%,且优化施肥处理在肥料投入成本降低33%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了2776元/hm2。由此可见,根据土壤地力和萝卜养分需求特性进行的优化施肥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0.
潮土区菜田土壤肥力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菜田土壤养分状况,以粮田为对照,采集设施、露地菜田土壤样品,采用隶属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养分综合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施菜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著高于露地菜田。与粮田土壤相比,设施菜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效Fe、Cu、Zn含量显著提高,pH、有效Mn含量显著降低;露地菜田土壤速效钾和有效Fe含量显著提高,pH和有效Mn含量显著降低。设施菜田和露地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高于粮田,但总体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达到肥沃菜田土壤标准(>30.00 g·kg-1)的样本量分别仅占总样本量的17.12%和0.65%;菜田土壤有效磷显著富集,63.41%的设施菜田和40.00%的露地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超过80 mg·kg-1;设施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较高,高于300.00 mg·kg-1的样本量占比达到了56.45%,露地菜田则高低并存。设施菜田和露地菜田土壤微量元素总体均处于中高水平。研究表明,菜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高,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因此,潮土区蔬菜今后生产中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同时适当控制化学肥料,特别是磷钾养分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