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兽药生产企业问题剖析: 主要表现在兽药生产企业把关不严,搞不正当竞争;另外兽药质量监测不到位,抽检方法不科学,亟待改进。1、兽药生产企业把关不严。部分兽药生产企业因缺乏资金,设备陈旧,维持生产现状者居多。有些企业附属办兽药厂、私人合资办厂,他们资金不足、规模小、条件简陋、技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是兽药、添加剂等杂牌企业。  相似文献   
12.
牙鲆亲本对子代贡献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8对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13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的188尾后代进行亲子鉴定, 计算其非亲排除率、鉴定准确率以及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使用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 排除率≥0.999 9, 准确率为92.02%; 6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准确率为96.81%; 8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999, 准确率为97.87%; 10个标记的准确率为99.47%; 1218个标记的准确率为100%。亲子鉴定准确率随非亲排除率和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多而升高。检验所有子代全部是实验亲本的后代, 13个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 但不同亲本的贡献率不同, 最高为47.34%, 最低为0.53%。实验表明, 基于多标记的非亲排除率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牙鲆亲子鉴定, 其鉴定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不同亲本对子代贡献率不同, 差异很大,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红刺参和青刺参耗氧率与排氨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包杰  姜宏波  董双林  田相利 《水产学报》2013,37(11):1689-169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体色刺参(红刺参和青刺参)幼体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下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温度7~27 ℃范围内,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OCR变化范围分别为7.58~25.94和13.12~25.61 μg/(g·h);红刺参OCR在7和12 ℃下显著低于青刺参,而在22 ℃下则显著高于青刺参。2)红刺参AE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青刺参AER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在温度17 ℃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二者AER变化范围分别为0.62~2.57和0.90~2.22 μg/(g·h)。红刺参AER在7 ℃下显著低于青刺参,而在27 ℃下显著高于青刺参。3)在盐度26~38范围内,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和AER均随盐度的增加呈M形变化。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变化范围分别为15.72~21.32和14.83~21.80 μg/(g·h);AER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83和1.40~2.00 μg/(g·h)。红刺参OCR在盐度23~32条件下显著低于青刺参;红刺参的AER在盐度29下显著高于青刺参,而在盐度32下则显著低于青刺参。4)在不同光色下,红刺参与青刺参OCR变化范围分别为14.33~21.37和15.73~21.59 μg/(g·h),AER变化范围分别为4.00~8.86和6.38~8.22 μg/(g·h)。红刺参和青刺参的OCR和AER仅在白光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红刺参对低温较敏感,而青刺参对高温敏感;红刺参和青刺参最适盐度范围均为29~32;青刺参可能对光谱的适应范围较红刺参广,这与两者所栖息的天然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性比与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雄性中,由遗传性雄性和遗传上为雌性而表型上为雄性的"伪雄鱼"两部分组成。在养殖群体中,表型雌性、伪雄鱼和雄性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1∶2。养殖现场反映的雌性约占1/4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没有发现遗传上为雄性,而表型上为雌性的个体。在6~8月龄间,伪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处于表型雌性与正常雄性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相似全长范围内,雄鱼体高小于雌鱼,雄鱼的全长/体高的平均值为4.05,雌鱼的平均值为3.89,雄鱼的全长/体高比值显著大于雌鱼(P<0.05),此比值可以作为区分雌雄鱼苗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克隆牙鲆和普通牙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养殖的双单倍体(DH)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作为亲鱼, 采用冷休克方法抑制第二极体排出, 建立牙鲆克隆家系。以普通牙鲆的一个家系作为对照组, 在同样饲养条件下进行培育。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2+ 龄鱼, 克隆家系随机抽取5, 体质量(1 398±88) g; 普通群体随机抽取10, 体质量(1 749±125) g分别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 克隆牙鲆的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数量(HGB)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 而在其他血液生理指标上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克隆牙鲆在白球比(ALB/GLB)、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谷草转氨酶(AST) 3个指标上显著高于普通牙鲆(P<0.05), 其中AST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尿素氮(BUN) 3项指标, 克隆牙鲆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克隆牙鲆血液生理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50%, 普通牙鲆的则为9.21%, 其中克隆牙鲆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变异系数仅为1.52%。克隆牙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平均为10.56%, 普通牙鲆的则为27.23%, 达到克隆牙鲆的2.58倍。结果证实, 克隆牙鲆个体间的一致性较好, 作为指标生物, 效果优于普通牙鲆等海产鱼类。

  相似文献   
16.
目前 ,我国养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集约化笼养已成为主要生产模式 ,由于采取笼养 ,客观上切断了一些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使鸡的线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 ,使我们一些养鸡场户放松了对这些病的防范。然而 ,我们从最近的检验中发现 ,笼养鸡亦能暴发绦虫病 ,同时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病例 1 富裕县某养鸡户 ,住城郊 10公里处 ,5 0日龄鸡2 5 0 0只 ,9月中旬突然发病 ,5日内死亡 15 0只 ,送检 5只 ,外观瘦小 ,经剖检看到 :肝脏淡褐色 ,脾苍白 ,小肠中段明显粗大 ,切面外翻 ,肠管内有大量绦虫寄生 (5 / 5 )、肠管基本上被阻塞 ,感…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杂合克隆牙鲆性别分化、性比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的雄性和雌性作为父母本,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杂合克隆牙鲆。从35日龄起,实验鱼类分别在16、19、22、25、28和31℃水温下培育至110日龄,观察其性别分化、性比和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性别分化与培育水温密切相关,在22、25和28℃水温下,60日龄开始性别分化;在16℃和19℃下,分别在70日龄和90日龄开始性别分化;而31℃下,110日龄仍未发生性别分化。通过180尾标本的组织切片观察,各温度下的杂合克隆牙鲆均为雌鱼,未发现雄鱼,表明高水温没有改变雌性性别。对于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除31℃外,其他各实验组随着水温升高而生长加快;但是,55日龄后,25℃下的生长超过28℃,成为生长最快的温度。本实验结果证明杂合克隆牙鲆性别分化随水温升高而加快;性别比例不受温度影响,全部为雌性;25℃下牙鲆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8.
在牙鲆苗种培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出现高比例的体色异常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出现白化现象,严重者头部及躯干部完全白化,这种体色异常的鱼商品价值极低,同时也不符合放流标准。笔者于北戴河发现在牙鲆育苗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当,则容易出现较高比例的牙鲆白化苗,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现将有关牙鲆白化病的诱因及预防方法介绍如下,供从事牙鲆养殖业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相同规格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普通群体为对照,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开展了Hg2+对牙鲆克隆群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所用幼鱼为130日龄,体长为(12.38±1.13)cm,体质量为(17.97±5.79)g。实验期间,水温为(21±1.2)℃,pH为8.1-8.3,盐度为31.0,硬度6200 mg/L,连续充气保证溶氧充足。研究表明,实验初始阶段,高浓度组克隆牙鲆在容器内躁动不安,上升到水面沿池壁缓慢转圈游动,一段时间后安静伏在池底;而普通牙鲆则仅个别鱼在水面游动,多数静止在池底不动。随中毒程度加深,用玻璃棒触碰普通牙鲆时,其反应剧烈,在水中侧翻、打转、急速游动或上下窜动,而克隆牙鲆则仅沿池底缓慢游动。最终克隆牙鲆和普通牙鲆均身体僵直,失去呼吸能力死亡。Hg2+对克隆牙鲆的24、48、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0、0.86、0.84 mg/L,而对普通牙鲆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则分别为1.93、1.04、0.90 mg/L。结果表明,克隆牙鲆对Hg2+的耐受性弱于普通牙鲆,对Hg2+更加敏感。从死亡过程看,各处理组的克隆牙鲆从出现死亡个体开始,死亡时间集中在8 h内,具有同步性;普通牙鲆则在实验期间陆续出现死亡,持续时间较长,同步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7、12、17、22、27℃)、盐度(23、26、29、32、35、38)对两种体重S组(1.68–3.48 g)和L组(15.78–20.79 g)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重对红刺参OCR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S组红刺参的OCR和AE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L组红刺参OCR和AE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22℃有所降低后又升高。盐度、体重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无显著影响(P>0.05)。S组和L组红刺参的OCR和AER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呈M形变化,在盐度为29和32时较低,而在盐度为26和35时较高。红刺参OCR和AER与体重呈负相关的幂函数方程R = aW b。不同温度下S组和L组红刺参O : N范围分别为4.75–11.74和10.71–15.52;不同盐度S组和L组红刺参O : N范围分别为6.37–12.29和8.24–12.10。综上所述,L组红刺参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S组弱;S组和L组红刺参对低盐和高盐的耐受性较差,其最适盐度范围为29–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