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22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针叶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设置在贵州龙里、台江以及广西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不同施肥、不同密度、不同抚育措施、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种源马尾松人工林试验样地内针叶样品的N、P、K、Ca、Mg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广西施肥5年后,不同处理间针叶N、Mg两元素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余措施对马尾松针叶养分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因此,施肥具有调节马尾松针叶养分含量的作用;而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内马尾松个体吸收养分的能力相同,则高密度易造成地力的快速衰退,对长期高密度造林的林地,应加以施肥,以维护土壤的持续利用;抚育措施并不影响林木养分的吸收;整地也未对马尾松吸收养分有多大影响;不同种源吸收养分的特点差异不大,因而优良种源加速林地地力的衰退。  相似文献   
62.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马尾松土壤磷形态,结果表明:施入P肥后土壤中无机磷的含量产生了变化,施入PK后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都有增加;除施入K、PK外,施肥后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Al-P的含量都比未施肥的高;施肥后Fe-P的变化比较大,而Fe-P的减少是由于南方土壤中的铁大多是以高价存在,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O-P是一种无效磷,施肥后土壤中的O-P含量均沉积于土壤而比对照的高;施入N、P、K、PK、NK、NPK后降低了两种土壤中Ca-P的含量。因此,为了促进马尾松的生长发育,可以给马尾松增施NP、PK、NPK肥。  相似文献   
63.
花江石漠化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及其部分转化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花江喀斯特地区花椒人工林演替过程中部分土壤碳转化酶的活性以及不同活力活性有机碳研究,得出在喀斯特地区花椒人工林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处于恶化的变化过程中。并且通过对花江地区常绿阔叶林、灌丛以及荒草地与碳有关的土壤酶的活性研究,证明在群落从高级向低级演替过程中,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64.
贵州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贵州兰科植物资源,采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标本鉴定,收集相关资料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贵州原生兰科植物由84属280种组成,其中,含20种以上的有3属,即兰属(24种)、石斛属(23种)和虾脊兰属(21种);含10~19种的有3属,分别是玉凤花属(16种)、羊耳蒜属(18种)、石豆兰属(14种);含5~9种的有5属,含2~4种的有32属,含1种的有41属.同时阐述了影响贵州兰科植物的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兰科植物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对赤水紫色森林土壤发育特点的研究,总结出划分紫色森林土壤剖面的方法,解决了紫色森林土壤剖面划分不清楚,研究人员之间各自划分的结果不能对比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紫色森林土壤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针叶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月份9年生马尾松林采自不同部位、不同林木等级,不同针龄的针叶,对针叶的N、P,K,Ca,Mg五大营养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1年生针叶的五大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N〉Ca〉K〉Mg〉P,而两年生,半年生针叶的排序则为N〉K〉Ca〉Mg〉P;马尾松优势木树冠上,中、下部1年生针叶各元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上部1年生针叶营养元素之间也几乎无差异;针龄的不同,营养特点不同,各元  相似文献   
67.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反映马尾松人工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体系,以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经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连续8年的定期、定位测定,以及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人工造林的各主要技术措施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整地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影响,幼林施肥有一定影响,而整地方式和幼林抚育则无明显影响。在研究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可供试验地区应用的马尾松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8.
罗美  周运超  郭峰 《贵州农业科学》2011,(9):167-169,173
为了解马尾松培育过程中磷的归还与释放规律,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水平,对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磷的归还与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与凋落物的归还呈极显著正相关,马尾松林一年四季均有归还,但主要归还物(凋落物)仍与马尾松生长对低温的响应相关联,每年11月磷归还量约占全年归还量的20%;在1200株/hm2、176...  相似文献   
69.
为探索石灰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的分级特征。采用筛分法,将干筛后的团聚体逐级单独湿筛,得出不同粒级干筛后团聚体的分级特征。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下(草本、灌木、乔木)土壤团聚体的分级特征、干筛后平均重量直径、不同粒级干筛后团聚体经湿筛后的本级保留量、平均重量直径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0.5mm的团聚体是土壤团聚体存在的主要形式;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经湿筛后以本级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团聚体的量随着粒级变小而不断减少;三种植被类型下干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草本灌木乔木;湿筛后各粒级的平均重量直径均表现为:随着粒级的减小,平均重量直径递级依次减少,团聚体抗蚀性降低;土壤各粒级干筛后团聚体湿筛后各级的保留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均呈现出:灌木乔木草本。三种植被类型中,草本土壤的干筛后团聚体含量最高,灌木土壤的抗蚀性最强。在以后的水土保持措施当中,应以营造植被类型多样的群落为主,更好地形成土壤-植物系统的良性响应。  相似文献   
70.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中龄林马尾松细根生长动态的影响,结合根系与固土作用的关系,阐述施肥对细根固土作用的调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细根生物量及形态指标均表现为夏季(8、9月份)最高,冬季(11、12月份)最低,施P肥或者NPK肥合理混施可促进细根生物量及根长等的生长状况,并延长细根生长时间,且在夏季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在马尾松中龄林下,通过施用P肥及NPK肥合理混施调控细根的生长,增强其固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