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22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测定了不同种植密度及土壤养分含量下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尾松根系呈直线下降趋势,当种植株数达到一定株数(6株)时,根系生长对土壤养分产生竞争;胁迫促使根系增加,而在土壤空间足够的条件下随着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其根系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2.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黔中喀斯特地区石灰岩上石灰土在不同植被下的抗蚀性进行研究,运用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分散系数8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下土壤表层和亚表层的抗蚀性排序为阔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从土壤表层到亚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剧烈;3种植被中阔叶林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评价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好指标;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次之,>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分散系数两指标则不如其它指标明显。  相似文献   
43.
贵州喀斯特植被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上的30个植物进行营养成分研究,以Ca、Mg营养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类,结果表明:嗜钙型Ca+Mg在4.0%以上;喜钙型Ca+Mg在3.0-4.0%之间;随遇型Ca+Mg1.4-2.5%;厌钱型C+Mg1.3%以下。同时探讨了喀斯特地区植被人工恢复及演替的自身营养依据。  相似文献   
44.
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之间的差异显著,相同植被下同种酶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大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主要呈现两种趋势:蔗糖酶和淀粉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草灌;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灌。根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酶、养分因子"根际效应"都较明显,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因子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而土壤酶和pH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为了提高人们对石灰岩生态系统的认识,鉴于灌木林在黔中石灰岩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黔中石灰岩地区典型灌木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和土壤酶与灌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淀粉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在根际中活性较非根际强;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降低。上述4种土壤酶活性与灌木林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与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
料慈竹叶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料慈竹叶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竹叶养分以N为主,元素排序为N>K>Ca>Ms>P>Fe,总含量在509·kg-1左右;施化肥多少对竹叶N、P、K、C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Mg、Fe有显著影响;1年生叶中Mg与P、Ca、Fe有显著的负相关,P、Ca、Fe间为显著正相关;竹叶养分状况以1年生叶的含量同生长量间的相关性大,嫩竹叶则小,因此诊断用样品以1年生叶为佳;竹材产量与竹叶养分含量关系表现为随元素个数的增加,相关系数渐次增大,故而产量与养分间的相关性表现为多因子的综合效应;施少量肥可增加竹叶Mg而降低Fe,因此施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最佳施肥方案为,每年施“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肥分别为“69、9.48、7848”kg/hm2。  相似文献   
47.
茂兰原生林中20m×30m研究样地存在着7类小生境:石面、土面、石土面、石沟、石缝、石坑、石洞。样地内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40.1~203.5gkg-1,样点与小生境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和41%;同类型小生境间为22%~42%;小生境内为14%~57%;说明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为了促进岩溶山区土壤退化研究中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文中建议以土壤面积权重确定的小生境土样组成样地代表性土样的方法。选取样地内面积之和超过样地总土壤面积95%以上的几类小生境,由面积权重确定组成样地土壤代表样的各类小生境土样样品量,而各类小生境土样则分别由以面积权重确定的同类小生境样品量混合构成。利用该方法计算的研究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面积权重值为92.1gkg-1。  相似文献   
48.
小油桐结实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形等因素以及相同坡向、坡位与海拔高度对小油桐结实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当植株生长处在海拔500~550m时,居于同一坡位中部和中上部、非山洼地形条件且坡向为120 ~ 240°条件下,植株长势较好、结实早、果实饱满、结实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49.
50.
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 46 cm(折合侵蚀模数为2 066. 7 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 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 78 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