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22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北盘江喀斯特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壤酶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郑文教等,1995),是土壤质量变化中比较敏感的一种生物学指标(李勇,1989),与植被生长密切相关(何腾兵等,2000).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行数植物篱对红枫湖坡耕地养分的拦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出控制红枫湖坡耕地水土流失效果较好的植物篱带宽,对比了由香根草和灰毛豆混合建设(1∶1行间混交,>2行为行间交互混交)的不同行数的植物篱(每个处理小区种植3带植物篱,分别设每带2行,每带4行,每带6行,自上而下每带分别2、4、6行4个植物篱处理及对照共5个处理)对地表径流量、泥沙量及地表径流中水溶解态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和泥沙中的固体态的全磷、全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植物篱处理的各项指标都小于对照处理;方差分析结果及F测验证明,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除每带2行植物篱外,其他植物篱处理都相对于对照对养分元素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2)每带4行处理和自上而下各带分别2、4、6行植物篱处理与每带2行处理无显著差异;每带6行处理显著小于每带2行植物篱处理。3)除泥沙所含的磷、钾元素外,每带6行与自上而下分别2、4、6行植物篱无显著差异,每带6行的各个指标都与每带4行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和实际应用要求得出,每带4行是本试验所涉及的植物篱行数中的最佳行数,其次自上而下每带分别2、4、6行的种植方式也较好。  相似文献   
13.
石灰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采集的喀斯特地区纯石灰岩发育的林下土壤,全部进行干筛分为>5、5—2、2—1、1—0.5、0.5—0.25 mm五个粒级,再将五个粒级的土壤分别湿筛,烘干后收集为>5、5—2、2—1、1—0.5、0.5—0.25 mm五个粒级。对五个粒级的土壤分别进行碳水化合物、胡敏酸、游离氧化铁铝、非晶质氧化铁铝和钙、镁的提取和测定,迅速将提取过胶体的土壤进行湿筛测定分解的各级团聚体含量,以此来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各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经干筛后,团聚体含量高,团聚体以大粒径为主,小粒级含量低;土壤经湿筛后,团聚体含量减少不是很明显,组成也是以大粒径为主;胡敏酸对<2 mm粒级的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最大,游离氧化铁、铝对大团聚体(>5 mm)稳定性的作用最大;0—5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上好于5—20 cm土壤层;有机胶体对小粒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贵州岩溶土壤形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影响和促进贵州岩溶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讨了形成岩溶土壤的地质基础、地形地貌、大气环境、生物条件等的特殊性,指出贵州岩溶土壤应该归属于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范畴,而这一资源目前正面临极度破坏--石漠化.然而,贵州岩溶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贵州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岩溶土壤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而加强民众的环境教育,促进岩溶区生态发展建设,减轻岩溶土壤负担,加大岩溶土壤及其环境的科学研究力度,针对不同的岩溶土壤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和治理,才能扫除贵州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马尾松针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施肥后马尾松针叶的养分状况,研究了施肥对针叶营养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拖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均能显著提高针叶含N量,提高针叶含K量则以施用过磷酸钙再配合施尿素或氯化钾作用最大,而针叶P、Ca、Mg含量则要施用过磷酸钙达5760kg/hm2以上才会有显著的提高;施肥对针叶养分含量的影响表现为N、P、K、Mg、Ca均达到O.05以上水平差异,而其中K、Mg持续3年内均有显著差异,N、P、Ca则仅只1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周运超  任启飞 《土壤学报》2020,57(1):227-238
土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工林演变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价人工林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和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技术研究不同林龄(13 a,25 a,38 a和58 a)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类群均以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和放线菌,最后为原生动物;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真菌数量和真菌/细菌均表现为13 a最高,38 a最低;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和放线菌数量均25a最高。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13 a和25 a林龄分别与38 a和58 a林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全氮和pH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林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和McIntosh指数)总体表现为25 a13 a58 a38 a;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各林龄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酚类,其中25a在各碳源中利用率最高。PLFA和BIOLOG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人工林种植25 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功能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加剧了土壤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7.
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罗美  周运超 《林业科学》2012,48(3):132-135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质石漠化过程、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李阳兵等,2004).当降雨量小于80mm时,喀斯特地区土壤的主要流失方式是地下漏失(张信宝等,2007),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土壤侵蚀很难准确监测.目前研究喀斯特土壤侵蚀的方法有遥感技术(安和平等,1994;蓝安军等,2001;万军等,200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白占国等,1997)、修建径流场和沉沙池等(彭建等,2001)、湖泊沉积物分析(王红亚等,2006)、埋钉(桩)(彭建等,2001)和洞穴石笋记录(蔡炳贵等,2005)等,常被限制在短时间内,且很难获取地下土壤丢失数据和过程,无法综合评价喀斯特土壤侵蚀的历史过程,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来准确描述喀斯特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EI的贵州省近6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贵州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6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贵州省历年、历年各季尺度上的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和干旱频率,揭示了贵州省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贵州省干旱化趋势较为明显;在空间尺度上,贵州省在年和春、夏、秋、冬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市东部地区、铜仁大部分地区、黔东南北部和习水、赤水地区;在年代际变化方面,贵州省以2009—2013年干旱最为严重,发生干旱高频区向东北部和西部转移。干旱事件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总体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物种配置植物篱对坡耕地营养元素拦截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坡耕地21个径流小区、1个空白对照、6个不同处理方式植物篱(Hedgerow)组合模式,探讨了不同物种配置植物篱对耕地营养元素的拦截效应。结果表明:灰毛豆×紫花苜蓿植物篱对坡耕地营养元素的拦截效果最明显,其中,氮相对拦截总量为181.82 g/hm2,相对拦截率为79.08%;磷相对拦截总量为84.81 g/hm2,相对拦截率90.31%;钾相对拦截总量11.37 g/hm2,相对拦截率83.84%。灰毛豆×黄花菜对氮的拦截效应最小,氮相对拦截总量为117.30 g/hm2,相对拦截率为51.02%;灰毛豆×香根草对磷、钾的拦截效应最小,磷相对拦截总量为55.43 g/hm2,相对拦截率59.02%;钾相对拦截总量6.62 g/hm2,相对拦截率48.86%。不同物种配置植物篱对坡耕地营养元素均具有明显的拦截作用,灰毛豆×紫花苜蓿组合模式的拦截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