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17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2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22.
射线对蚕卵形质的人工引变,最为快速,照射以后,无需通过饲育,即可直接观察实验结果。而且又可避免饲育遗失死亡等人为的或技术的误差,比较正确。本实验在1962年春蚕品种保育雄蛹,以红眼白卵(W_4)黑眼白卵(W_3)及红眼红卵(re)等三种卵色因子为标帜;而将此三种因子的相对显性因子+~(w4)+~(w3)+~(re)雄蛹,在发蛾1—2日前,照射X线及钴~(60)γ—射线,到发蛾时,分别与隐性形质雌蛾交杂,产卵变色后,以双筒解剖显微镜,观察卵色的形态变化。 X线照射条件为:5mA,160KV,焦点距离24cm,1.0m.m.铝滤过板,照射时间137.5分,剂量为7500γ。  相似文献   
23.
家蚕中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家蚕自幼虫期到蛹期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情况,鉴定家蚕中肠干细胞的潜在定位。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追踪变态和发育时期家蚕中肠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幼虫经历蜕皮及变态时,中肠形态结构以及中肠上皮细胞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在幼虫每个龄期的盛食期肠壁较薄,眠前期(蜕皮前)明显变厚,至眠期其厚度达到峰值;中肠上皮层存在柱状细胞(CC)、杯状细胞(GC)和再生细胞(RC)3种细胞,3种类型细胞随龄期逐渐增多,其中各龄期柱状细胞持续增多,至眠期达到峰值,靠近基底膜的小细胞在眠前期增多。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histone H3,PHH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中肠上皮细胞,尤其是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在幼虫各龄眠前期的增殖率最高。同时通过BrdU滞留标记实验在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发现了BrdU滞留阳性信号。研究结果发现家蚕幼虫蜕皮时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发生快速增殖,推测这些小细胞中存在着潜在的家蚕中肠干细胞。  相似文献   
24.
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末端的关键酶,催化无色花色素到有色花色素的转变。从广东桑品种粤椹大10中克隆得到一条ANS序列,其ORF为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1 kD,等电点为5.62,具有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的保守结构域。多重序列比对表明物种间的ANS序列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中桑树ANS与芍药科、芸香科、葡萄科等植物的同源序列聚在一个类群上。RT-PCR检测桑树ANS在结紫色果的粤椹大10的幼叶和桑椹中特异性表达,并且随着果色加深其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结白色果的桑品种珍珠白的幼叶和桑椹中检测不到ANS的表达,暗示桑树ANS在桑椹的颜色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李发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18,44(1):143-148
"浴蚕"实为提高蚕种(卵)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但在古人看来,"浴蚕"首先是一种神圣的信仰仪式,渗透了原始图腾崇拜的意义,有着系统的仪式规程。"浴蚕"发展到北魏以后,有了科学意识的萌芽,其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蚕的胚胎发育,以及起到了对卵面清洁消毒和剔除不良卵的作用等。对"浴蚕"史料的发掘可以看出,"浴蚕"行为从周代到清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出古人在选留优良蚕种(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用现代蚕业科技的眼光看古人的"浴蚕"行为存在许多不足,但它依然是先辈遗留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6.
通过查阅史料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实地考察,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植桑热"和桑种分布情况,介绍了桑树在美国的应用现状,对桑树在美国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读,并阐述了美国"植桑热"快速兴衰对桑树学科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方兴未艾的桑树多元化开发利用产业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7.
陶红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18,44(4):509-515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式话语现象,是基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及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带一路"话语传播将对"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伴随互联网时代获得探讨学术命题资料的便捷,西方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它是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中国学者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我国诗歌、舞蹈、乐器、蜀锦花纹、剪纸、佛教播迁、域外农作物引进、"南京布"贸易等的深刻影响,认为"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融的重要历史舞台,且"一带一路"倡议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8.
29.
家蚕(Bombyxmori)全基因组框架图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夏庆友  周泽扬  鲁成  程道军  代方银  李斌  赵萍  查幸福  程廷才  柴春利  潘国庆  许金山  刘春  林英  钱吉凤  侯勇  吴正理  李关荣  潘敏慧  李春峰  沈以红  蓝希钳  袁联伟  李田  徐汉福  杨光伟  万永继  朱勇  余茂德  沈卫德  吴大洋  向仲怀  于军  王俊  李瑞强  石剑萍  李恒  李光远  苏建宁  王晓玲  李国庆  张增金  吴清发  李俊  张庆鹏  韦宁  徐建哲  孙海波  董乐  刘东源  赵胜利  赵晓兰  孟庆顺  兰锋镝  黄显刚  李源哲  方林  李昌锋  李大为  孙永巧  张振鹏  杨峥  黄艳清  奚艳  亓秋辉  贺丹丹  黄海燕  张晓伟  王智强  李文杰  曹玉竹  余迎朴  俞鸿  李金宏  叶杰华  陈欢  周雁  刘斌  王晶  叶葭  纪海  李胜霆  倪培相  张建国  张勇  郑洪坤  毛炳宇  王文  叶辰  李松岗  汪建  杨焕明 《蚕学通讯》2008,28(4):1-16
我们在此报告了家蚕(Bombyxmori)的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它覆盖了所有已知家蚕基因的90.9%。我们估计的基因数是18510,超过黑腹果蝇报道的13379个基因。我们将家蚕基因组与果蝇、蚊子、蜘蛛和蝴蝶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基因组成上同时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0.
分别以5龄幼虫的精巢和卵巢构建了2个家蚕cDNA文库。利用表达序列标签方法分析参与家蚕性腺发育的基因,通过测序获得16 737条ESTs(精巢8 407条,卵巢8 330条),拼接这些ESTs共得到2 107个重叠群(con-tig)和3 532个单拷贝(singlet)。将这些转录物与GenBank非冗余蛋白质库比较,结果显示约34.3%的基因与数据库中蛋白质具有相似性。功能注释表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精巢特异基因等在文库中大量存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显示精巢与卵巢基因表达谱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为理解家蚕性腺发育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