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161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76篇
  104篇
综合类   528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360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竹秆锈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秆锈病(Stereostratum cotticioides(Berk et Br.)Magnus)又称竹褥病。该病的发生具有许多特殊性,导致病害防治的烦难性。经不同方法,不同药物,对病害的各个防治目标进行反复防治试验证明,防治方法建议在生产上能应用的有以下二种: (1)用煤油或清漆涂抹冬孢子堆法。此法能持续抑制病部夏孢子的产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又简便易行。优于药物药械喷雾法。但同药物药械喷雾法一样,存在着病害当年防治,翌年病部立即复发的不彻底性。 (2)用刀刮除冬孢子堆及其周围健组织法:此法简便易行。更优于用煤油或清漆涂抹冬孢子堆法和药物药械喷雾法。可以免除病害复发的不彻底性。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2.
在杉木分布北缘的苏南低山丘陵试验研究表明,利用萌芽杯幼龄速生的阶段优势,能发掘短轮伐小径材的生产潜力。影响萌芽林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更新林分种源的遗传特性,立地条件,伐桩密度与更新方式。在山洼、山谷阴坡坡脚等优良立地,实施2250~2400株/桩·hmt2密度控制,小块状更新,集约肥培管抚,9年生萌芽林蓄积量达118.2~126.7m2/hm2,可产出约85%的小径材.在山坡中下部中等立地条件,实施较高密度(3000~3300株/桩·hm2)控制,窄带状(8~10m宽)更新,集约管抚,9~15年生蓄积量达111.7~139.6m3/hm2,可产出约40%的小径材和农用椽材。而在较差岗坡立地,即使采取高密度(4500株/桩·hm2:),窄带状荫芽更新与高水平集约管抚,也无生产小径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3.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魏侠  王继伟 《林业科技》1994,19(6):20-23
樟子松枯梢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的。侵染高峰期为7月中旬和下旬。孢子飞散量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采取的防治措施有:(1)杀菌剂防治:用百菌清防治1次,效果达71.8%,防治两次,效果达90%;(2)营林技术:通过适地适树、幼林抚育和间伐可控制该病害的蔓延;(3)计划火烧:春秋两季在林内进行低强度计划火烧,可减少侵染源。  相似文献   
104.
七叶树开发及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叶树是世界著名的珍稀观赏树种,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在多年调查研究和育苗培育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从育苗到大苗培育行之有效的技术,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究不同杀虫剂对东方蜜1抗性瓜蚜(黄蚜)的防治效果,开展了4种杀虫剂对东方蜜1号黄蚜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50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46%氟啶·啶虫脒水分散粒剂、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东方蜜1号瓜蚜的防治效果在87%以上,都可做为东方蜜1号瓜蚜的防治药剂。其中50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46%氟啶·啶虫脒水分散粒剂、40%氟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药后7d防效分别为95.73%±0.77、96.%±0.31、97.36%±1.27,防治效果出色。  相似文献   
10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铜(100 mg·kg-1)污染土壤中,施用菌肥(0,50,100,200 g)对不同品种玉米(晋单56号、长玉16号、大正2号)苗期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入菌肥100 g,大正2号、长玉16号和晋单56号玉米的苗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值有明显的增加,且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2浓度均低于其他处理。(2)大正2号玉米在施用菌肥100 g处理下,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玉米,而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含量低于其他品种玉米。4种光合特性的值分别为:8.34,3.08,69.3,23.3μmol·m-2·s-1。由此可见,在铜污染土壤中施入菌肥,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胞间的CO2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即大正2号玉米在施用菌肥100g时,苗期光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7.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中国对虾父本的微卫星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控制自然交尾条件下,在保持中国对虾雌、雄5∶1的交配比率下,获得了两尾交尾并产生子代的雌虾,同时有4个疑似父本需要识别.利用3个微卫星引物及其组成的三重PCR技术对4个疑似父本进行了鉴别,准确的找到了相应的与雌虾交尾的雄虾.这为建立半同胞家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8.
3种对虾种间RAPD遗传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RAPD技术对虾属中凡纳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基因组DNA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进行分析,筛选了OPK和OPE两个系列40个引物,有37个引物获得了片段长度在250-2200bp之间且重复性良好的谱带,其中34个引物均可以将1种、2种甚至3种对虾分别区别开来,共获得了264个扩增片段,其中3种对虾特异性片段95个,每个引物分别获得了1-7个大小不等的片段,凡纳对虾获得了28个特异性片段,日本对虾获得了32个特异性片段,中国对虾获得了35个特异性片段。通过Popgnen1.32种群遗传分析软件包计算结果表明:日本与对虾与中国对虾的遗传距离最大,高达0.9096;日本对虾与凡纳对虾的遗传距离次之,为0.8608;凡纳对虾与中国对虾的遗传距离最小,其值为0.6219。根据遗传距离指数,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对虾抗病群体选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 1 2 3°E,3 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 2 3 0尾 ,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 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 ,经过选种的后代存活率一年比一年高 ,同一地区 1 3口养殖池的养殖效果也一年比一年好。室内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 SpotSyndrom Virus,WSSV)感染的实验结果表明 ,选育的第 3代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力 ,由此证实中国对虾抗病力具有遗传基础 ,进一步的选育有望培育出抗病毒的对虾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0.
李孟亮  高继忠 《齐鲁渔业》2007,24(11):13-13
笔者通过对新的养殖模式,即第1茬养日本对虾,第2茬套养斑节对虾,并在虾池中套养罗非鱼进行了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养殖效益明显提高。现将笔者的经验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