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林业   496篇
农学   273篇
基础科学   213篇
  188篇
综合类   2100篇
农作物   292篇
水产渔业   238篇
畜牧兽医   992篇
园艺   582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为了适应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实行不割叶,不剥苞的定向培育技术,进一步提高制种、繁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年研制了以多种激素和微量元素配制而成的复合激素“花调灵”。两年来,在我市和江苏的南京、镇江、盐城、淮阴等市,以及福建、江西、浙江、湖北等省共推广应用了17000余亩,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985年8月和9月,分别在常州市及福建尤溪县通过了专家和同行的技术评鉴。一致肯定了“花调灵”的增产效益,而且使用简便、安全,效果稳定。 (一) 大面积的示范试用和小区试验结果证明,适时适量喷施“花调灵”,对提高繁殖制种产量有明…  相似文献   
982.
 白背飞虱在5个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稻株上所产的卵,期孵化率差异不明显。若虫以取食拔节期稻株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次数、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各天存活率则以取食分蘖期稻株为最多。根据若、成虫存活率试验结果,建立了白背飞虱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上实验种群存活率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983.
我市自1983年到1986年,全市累计种植杂交中稻299.98万亩,总产稻谷157.45万吨,四年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其中1983年杂交稻面积99.77万亩,平均单产517.5公斤,1984年面积90.13万亩,、平均单产538公斤,1985年面积57.79万亩,平均单产518.4公斤,1986年面积52.29万亩,平均单产523.5公斤,四年平均单产为524.9公斤,比常规稻平均增产52.7公斤。四年累计共增产稻谷15.81万吨,还出现了不少丰产片和高产田块。1986年经县、区、乡三级实地验收,武进县魏村乡新华村125亩汕优63丰产片,平均每亩实产735.3公斤;九里乡金星村农民蒋或明2.84亩汕优63,…  相似文献   
984.
海南岛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年,在屯昌县海南药材场槟榔园首次发现槟榔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而后,陵水、琼海、万宁、儋县、保亭、乐东、白沙、琼中、通什和三亚等县(市)均有该病发生,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田间病害的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在海南岛周年都可发生,8—12月份为病害盛发期。温热、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各龄槟榔树都可感病,幼树发病严重,结果树在台风雨期间受害也严重。  相似文献   
985.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种植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近 40%,主要农作物普及率达 90% 以上,获得了全球 50% 以上的经济效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 1998 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仅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2%~4%。参考了美国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美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数据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1996-2019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数据,概述了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现状,分析了美国及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前景。随着 2022 年转基因作物监管政策的明朗化和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标准的具体落实,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必将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6.
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通过工程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然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往往只追求耕地数量增加,却忽略了耕地质量。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前的必备工作,其结果对项目实施后的农业分等定级有重要作用,也为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除叶色性状外的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均值为1.23,最大表现为唇瓣颜色(1.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079%,由蕊柱长、中萼宽、花枝长、花朵数量、侧萼长和宽、唇瓣宽7个表型特征向量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文心兰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15个品种为小株型,适合作为办公室小盆花;第Ⅳ类群由30个品种组成,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良好,较适合做鲜切花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文心兰新品种的培育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8.
为了验证“大配方、小调整”配方技术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省临颍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农户习惯配方(15-15-15、25-12-8)、华北区大配方(15-20-10、18-15-12)、调整小配方(20-15-10、22-16-7)6个处理,分析不同配方肥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抗逆性、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习惯配方中的高氮配方25-12-8群体数量较高,且前期SPAD值高于其他配方,而到生育后期低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在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而农户习惯配方25-12-8和15-15-15较小;且20-15-10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最高。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相对较高,仅次于华北区大配方18-15-12。从赤霉病和冻害发病情况来看,调整小配方20-15-10的赤霉病发病率和冻害发生率最小,分别为9.3%和2.0%。相对于其他配方,调整小配方20-15-10的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其籽粒产量最高,比农民习惯配方15-15-15增加18.4%,其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均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最大的处理均为调整小配方20-15-10,钾肥偏生产力仅次于最大的调整小配方22-16-7;从经济效益来看,各配方之间净收益大小为20-15-10>18-15-12>22-16-7>25-12-8>15-20-10>15-15-15。综合来看,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土壤状况调整的调整小配方20-15-10,可提高冬小麦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抗逆性、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通过“大配方、小调整”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989.
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海拔相近的6个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以及柳杉林),在其林下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蛋白酶5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个林分类型中,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柳杉林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而针叶林则表现出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杉木林则表现出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低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分布,土层越深,土壤酶活性越低同时该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相关性较高,尤其是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90.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某肉牛养殖场架子牛育肥经济效益的调研分析,旨在为新疆肉牛养殖从业者选择架子牛育肥模式提供理论参考。购入高、低初始重的新疆褐牛与本地土牛杂交架子牛各24头,分为高成本高初始重组(HH组)、低成本高初始重组(LH组)、高成本低初始重组(HL组)、低成本低初始重组(LL组),每组12头牛,育肥周期为7-9个月,每月称重并记录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L组末重极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1),HH组末重显著高于LH组和HL组(P<0.05);育肥期平均日增重LL组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HH组、LH组和HL组虽然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HH组和HL组日增重大于LH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利润率HL组>HH组>LL组>LH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利润率与平均日增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日饲喂成本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发现,在架子牛育肥过程中,高饲喂成本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选择低初始重的架子牛进行短期高营养水平育肥,比选择高初始重的架子牛育肥经济效益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