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选用水稻野败型不育系V41A(B_(10)、保持系V41B和恢复系HR24的三系体系。用IR24作轮回亲本置换回交V41A至SB_5(wIR24SB_5)和SB_7(wIR24SB_7);之后用V41B和珍汕97B作还原回交,分别在RB_2和RB_3获得了还原V41A和还原珍汕97A,它们同非还原的V41A和珍汕97A在育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观察了V41A(B_(18)/IR24和wIR24SB_7/V41B分离世代的育性分离,发现它们的育性分离谱没有显著差异,另外,观察V41AB_(10)至B_(20)各世代的花粉育性,也没有发现黑染花粉率在各世代间的显著差异。因此认为,野败细胞质在与异源核亲(保持系和恢复系)多代共处后仍然保持不育胞质的不育特性,说明野败型不育胞质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人们不必担心由于异源质核多代共处会使胞质不育特性产生变异。因此认为,不育系提纯的关键是保持系的提纯。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我国南方5省黄麻地方品种与产量和品质有关的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及其相对效率。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选择强度下,通过分枝高度间接选择单株干皮重的遗传进度最高,相对效率超过对单株干皮重的直接选择。对纤维支数的间接选择,仍以分枝高相对效率较高,但间接选择的效率不如直接选择的高。按单一性状选择指数计算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结果与相关遗传进度的研究完全一致;2个或2个以上性状选择指数计算的单株产量遗传进度都大于所含的单一性状;当选择指数方程包含了分枝高和单株干皮重后,即使再增加选择因素,其相对效率提高甚微。  相似文献   
43.
以中熟品种"971"和中熟偏早品种"8452"为材料,进行不同生育期收获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麻要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品种的种性(纤维产量和品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选育高产、优质的品种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注意选育生育期适当的品种,使在收获时生育期能达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  相似文献   
44.
水稻冈型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雄性不育在杂交水稻生产土大面积地应用,研究不育胞质对杂交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数应问题已受到国内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研究认为,水稻野败不育胞质与水稻保持系的正常胞质比较,对杂交稻产量优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效应;但这种负效应在育性强恢复系的组合里可减轻到不显著的程度。之后。潘熙淦、盛孝邦的研究也认为野败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优势表现不同程度的负效应;而广西农科院水稻杂优组的  相似文献   
45.
水稻花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个大柱头亲本和4个保持系品种组配成3×4个 F_1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10个花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在大多数花器性状遗传中,加性效应比非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因此,可期望通过杂交育种来改良诸花器性状,使之适于异交。GST-2的雌蕊性状表型均值和一般配合力估值较大,是改良雌蕊性状的优良供亲。8798是用于大花药育种的  相似文献   
46.
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选择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7(7+1)/2双列杂交遗传设计,估算和分析了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选择指数,揭示了对单株干皮产量进行指数选择,单株鲜茎重、始果位高具有很高的遗传进度和相关选择的相对效率.始果位高不但遗传力高,而且与单株干皮重、纤维支数、纤维强力3个重要目标性状呈高度正相关.因此,增加对单株鲜茎重和始果位高两个性状综合选择的强度,可望使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改良获得较高的遗传进度.  相似文献   
47.
对57个圆果黄麻品种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作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达86.19%。57个品种被分为6类,距离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无直接关系。系谱分析证实了品种间的距离能较真实地反映品种的遗传差异。比较2种不同相关矩阵的主成分聚类结果,认为用基因型值相关阵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48.
作者在1979—1980年选用黄麻闽麻5号、粤园5号两个品种作材料,采用了较严格的方法,进行了原株留种与插梢留种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插梢留种与原株留种在原麻产量、生育期、株高、分叉离地高、茎粗、鲜皮厚、单株鲜茎重、单株干麻皮重、单株出麻率等经济性状差异都不明显。因此,所谓改变环境条件可以提高生活力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49.
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用54份较有代表性的黄麻遗传资源,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现实遗传力和相关遗传力;并计算了通过其它性状对产量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本文还进行了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和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的估算,以及主成份等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分枝高度、单株鲜茎重、生长日数等主要数量性状在产量构成及选择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0.
本文报道了1979~1983年黄麻夏播留种的研究结果。试验采用优良品种“179”和梅峰4号,在莆田以南地区7月15日以前播种,“179”平均每亩收种子81斤,麻皮547斤;梅峰4号收种子63斤,麻皮568斤。黄麻夏播留种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算的。文中对夏播留种的栽培技术特点也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