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黄刺蛾的高效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刺蛾为鳞翅目,刺蛾科昆虫,俗称洋辣子,痒辣子,刺毛虫等。  相似文献   
112.
植物保护是传统植物生产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社会需求对人才标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提升、整合和改造传统植物保护专业是适应社会、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植物保护专业在现有基础上拓展的可行性及其科学依据,并据此提出构建新的学科体系的设想并论述了植物保护专业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3.
东亚飞蝗营养丰富,干体的粗蛋白含量64.08%~73.4%、脂肪3.7%~5.25%,富含磷、钙等矿物元素,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是一种非常优质的动物性蛋白食品,既可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可加工成昆虫蛋白粉、昆虫罐制食品等。飞蝗  相似文献   
114.
概述了草原蝗虫发生现状,明确了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等技术控制蝗虫种群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绿僵菌为主的草原蝗虫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5.
董亮  刘玉升 《植物医生》2002,15(2):14-14
我国桃园的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蝽象、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和桃蛀螟、细菌性穿孔病、褐腐病、疮痂病和炭疽病等。在我国北方桃园 ,对蚜虫、蝽象、食心虫、桃蛀螟 ,是每年必须防治的。在较多雨的年份要考虑对细菌性穿孔病、褐腐病、疮痂病和炭疽病的防治 ;在南方果园 ,病害突出 ,对虫害也不能忽略。在桃园 ,既有一些主要的病虫害 ,也有一些次要的病虫害 ,而且种类繁多 ,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 ,往往很难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 ,必须进行综合防治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要注意下列问题 :1.加强栽培管理。彻底清园 ,…  相似文献   
116.
<正>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作物害虫,是以虫治虫的重要内容。赤眼蜂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由于蛹和成虫的眼睛是红色的,故名赤眼蜂。成蜂交尾后雌蜂就在田间作物上爬行或飞翔,寻找寄主卵,当找到卵后先用触角敲打卵粒,然后将尾部针状产卵管插入寄主卵内,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中。赤眼蜂的卵很快孵化成  相似文献   
117.
虫业是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与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形势下异形势下异军突起的新兴特色养殖产业,要求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8.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种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耕作处理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撂荒、翻耕、免耕和旋耕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68 h培养期内,撂荒和免耕处理下AWCD值明显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条件下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撂荒条件相似,而进行翻耕和旋耕后,三指标均显著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免耕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具有接近于撂荒处理的碳源代谢模式和代谢能力,翻耕和旋耕则差异较大。分析试验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和功能多样性产生较显著影响,免耕对其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甜菜夜蛾非典型嗅觉受体基因OR2的组织特异性和时空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成虫不同羽化时期,不同部位组织内的非典型嗅觉受体OR2(SexiOR2)的组织表达谱和时空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xiOR2在甜菜夜蛾成虫的雌、雄蛾触角和喙内均表达。羽化后36 h的雄虫触角中的SexiOR2表达量最大,约为同期雌虫的5.5倍。SexiOR2在雌、雄虫喙内表达量极低,其他组织中均未发现表达。本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非典型嗅觉受体OR2在不同性别、羽化时期和组织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0.
本文对我国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生物学;②经济资源价值;③饲养方式及人工高效生产养殖的关键技术;④应用领域;⑤抗菌物质的研究及利用前景;⑥有关检测技术及质量保证。并讨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