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20篇
  2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普通小麦─大赖草6N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及染色体C-分带,在中国春-大赖草杂种回交后代中选育出1个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92G460。通过分析亲本及92G460的苗期叶片GOT同工酶酶谱表型,推测92G460中临时编为第11号的大赖草染色体来自N染色体组,该染色体携有属于第6部分同源群的同工酶结构基因Got-N2,故可以将大赖草中临时编为第11号的染色体命名为6N。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引变获得优良突变体,是现代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创造新的遗传类型,而且也能选育出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宁麦3号就是采用人工引变方法选育而成的矮秆大穗、耐肥抗倒、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用病原粗毒素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植物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进行植物抗病性鉴定已在不少作物病害(如玉米大斑病~[1],水稻胡麻叶斑病~[2],甘蔗眼点病~[3]等)上有过成功的报道。由于小麦赤霉病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分离、提纯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初步阐明~[4],因而就提出了利用毒素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的可能性。利用小麦黄化芽鞘生物测定法已证明不同抗性的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获得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2n=2x=14)和四倍体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var.glaucescens Boiss 2n=4x=28)的属间杂种。Lmx Fa.g杂种在形态上呈中间型,而反交杂种则倾向于母本。杂种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多花黑麦草的染色体组(A)与四倍体苇状羊茅的两组染色体(B和B′)亲和性差;相对来说,羊茅属的细胞质有利于A、B、B′三组染色体的配对。杂种F#-1花药不开裂,花粉畸形败育。合成的双倍体细胞学上不稳定,花粉KI-I#-2可染率极低。本文还讨论了利用杂种的途径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T.durum×H.villosa)F1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兼具硬粒小麦穗形和簇毛麦护颖颖脊刚毛、叶片和叶鞘边缘茸毛和对白粉病免疫等双亲性状的结实性正常的植株。经细胞学鉴定,其2n=42,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MI)有20.5个二价体,1个左右单价体,在80%左右的花粉母细胞中有21个二价体,对其自交后代连续3年、5个世代的鉴定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已基本稳定。用染色体 N——分带技术进行带型分析的结果证明,它是一个包含有硬粒小麦 A、B 染色体组和簇毛麦 V 染色体组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AABBVV.该双二倍体株高100—110厘米,穗长9—12厘米,每穗有20—24个小穗,每穗30粒左右,千粒重25—35克,籽粒蛋白质含量20%左右,对白粉病免疫,抗锈病,感染赤霉病。将它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F1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在 MI 有14个左右二价体和14个左右单价体,自交结实率仅3%左右。但用普通小麦回交,结实率可逐代提高。在回交后代群体中,已分离出对白粉病免疫的植株,是一个可望在小麦育种计划中利用的新中间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大赖草和新麦草中克隆的5个DNA重复序列与小麦族不同物种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这5个重复序列在Leymus属(赖草属)和Psathyrostachys属(新麦草属)中的丰度与小麦、大麦和黑麦相差悬殊,可以作为这2个属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导入小麦、大麦和黑麦后的踪迹,尤其是pLr647对这2个属专化性更强,应优先选用。另外,结合本研究结果对小麦族有关种属染色体组的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小麦高产育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小麦生产形势大好,大面积平均单产日益提高,高产纪录不断刷新。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各地虽已培育出一批高产良种,但其增产潜力和稳产性能已不能与生产发展相适应。长江中下游麦区,“扬麦1号”与“宁麦3号”等良种对于亩产900斤左右的产量水平,尚能勉强适应,但对进一步跨越千斤关,则为困难;北方麦区的产量纪录虽高于南方,但现有良种如“蚰包麦”、“鲁滕1号”、“泰山1号”、“泰山4号”、“郑引1号”、“北京10号”、“农大139”和“矮丰3号”等,对突破亩产1,200斤,同样难以满足要求。因此,近年来对于如何进一步选育产量潜力更大的良种,已成为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18.
BC_1和F_2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分别为35~49和31~51,基本接近理论分布。其花粉母细胞的平均二价体数较F_1明显上升,分别为16.13和18.10,可见F_2比BC_1上升更多,因而平均自交结实率F_2比BC_1高,但与普通小麦回交结实率基本一致。这说明BC_1和F_2的可育雌配子数相近,而可育雄配子数F_2比BC_1多。因此认为二价体数目对雄配子可育性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雌配子可育性影响比较弱。获得了一批可望产生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2n=49(AABB DDV)、51以及43、44的抗白粉病植株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19.
向小麦转移外源抗病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亲缘植物向小麦品种转移抗病性已成为小麦抗病育种中解决种内基因资源贫乏和抗原单一化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小麦通过染色体工程转移外源抗病性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近10多年来,从亲缘植物中寻找、鉴定与转移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其中特别侧重介绍了该所在综合应用有利于精确鉴定外源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各种方法技术方面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