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0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风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沙尘暴多发区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的土壤风蚀量情况,利用集沙仪进行了中、小尺度条件下的沙尘暴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在中尺度下,主要地表类型沙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输沙量、降尘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覆盖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小尺度下观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地表类型输沙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同高度下平均覆盖度82%的农田输沙量不足沙漠输沙量的10%,沙漠观测点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2.39%,弃耕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7.90%,而覆盖农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减少2.24%,说明提高植被覆盖对减少当地土壤风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2.
以核桃品种‘温185’为试验材料,观测树冠不同方位和冠层果实表面微气候的变化规律与果实外观品质,分析微气候与果实外观品质的相关性,以探讨核桃树冠内不同位置的果实表面微气候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为核桃叶幕结构优化和树体微环境调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冠层内不同高度,随着冠层区域由下层到上层,全发育期果实表面平均光照强度和温度均增加,平均湿度表现为下降,果实的青皮果鲜重、青皮厚度、坚果鲜重、坚果干重、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壳厚度、仁干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果壳露仁率减少;(2)同一高度冠层内,果实表面微气候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差异明显小于树冠下层与上层的差异,优质的核桃果实主要集中在冠层外围和上层区域;在树冠不同方位,东侧和南侧的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和温度均高于北侧和西侧,但东侧果实表面湿度却大于西侧,光照强度在同一高度冠层内不同方位差异显著,温度和湿度均无显著差异;(3)树冠不同方位和不同冠层的果实外观品质差异显著,与果实表面微气候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果实青皮果鲜重、青皮厚度、坚果鲜重、坚果干重、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壳厚度、仁干重与光照强度、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果壳露仁率与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表面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侧和南侧树冠果实的果壳露仁率与光照强度(−0.965、−0.838)和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0.895、−0.878),北侧和西侧树冠与湿度正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45;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在不同方位和冠层高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最大,果实表面温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仅次于光照强度,而果实表面湿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树冠内相应区域果实表面微气候显著影响核桃果实结构的建成,其协同效应对核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更大;树冠东侧和南侧、上层和外围接受的光照强度和温度较好,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树冠中、下层和树冠中部、内部果实品质更强烈地受到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基于叶幕结构和果实品质特性的园艺措施可改善果实表面微气候环境,有利于核桃果实品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43.
本文根据无角美利奴羊育种工作的需要,在分析育种过程中的绵羊各个育种性状记录特点,选种选配方法与模型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VisualBasic5.0(企业版)语言编程,设计并组建了无角美奴羊育种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44.
无角美利奴羊育种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无角美利奴羊育种工作的需要,在分析育种过程中绵羊各个育种性状记录特点、选种选配方法与模型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VisualBasic5.0(企业版)语言编程,设计并组建了无角美利奴羊育种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45.
众所周知,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是影响其产量的重点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病虫害高发的时期,因此在中后期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有助于小麦最终的品质和产量的形成。本篇文章将对小麦中后期的多种病虫害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提出一些具体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6.
河南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灰关联聚类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河南省不同烟草种植区烤烟经济性状的差异,运用灰色关联聚类和决策分析方法分别对河南省10个烟草种植区的烤烟产量、上等烟和中等烟比例3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差异,10个烟草种植区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主要包括三门峡、洛阳和济源烟区;第Ⅱ类群主要包括信阳烟区;第Ⅲ类群主要包括许昌、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和漯河烟区;第Ⅳ类主要包括商丘烟区。各类群烟区烤烟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为:许昌、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和漯河烟区表现最优,综合评价值为0.98;三门峡、洛阳和济源烟区次之,综合评价值为0.93;信阳烟区相对较低,综合评价值为0.89;商丘烟区综合评价值最低,为0.85。  相似文献   
47.
不同育苗方式对烟株生长发育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烟苗自身素质,促进烟苗早生快发,将改良式漂浮育苗与沙培育苗、常规漂浮育苗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对烟株生长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式漂浮育苗较沙培育苗和常规漂浮育苗,苗期生长发育得到促进,各阶段生育期提前,烟苗素质较优,移栽后还苗期缩短;改良式漂浮育苗处理,烟株打顶后茎围较粗,株高、节距不及对照处理,烤后烟叶中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明显提高,产值较对照提高。改良式漂浮育苗可明显提高烟苗素质,促进福建烟区低温条件下烟苗早生快发,提高烤后烟叶产值。  相似文献   
48.
为加快农七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推进奶牛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促进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经济发展的目的。2008年2月20日至29日,笔者作为奎屯银桥乳业赴内地学习考察团成员之一,实地考察和学习了陕西西安银娇乳业和黑龙江完达山乳业两地奶业发展、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这次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针对性很强,实实在在地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收获很大。现将这次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
2种蚜虫DNA提取方法的比较与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蚜虫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对于植物-蚜虫间的互作机理探讨、抗蚜基因的克隆和抗蚜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越来越重要,而简便高效的单头蚜虫基因组DNA的提取一直是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难点。为了提高单头蚜虫DNA提取的产量和质量,通过采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对2种不同提取方法(蛋白酶K法和CTAB法)的蚜虫DNA产量和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DNA的产量和质量上,CTAB法都优于蛋白酶K法,能达到测序要求,且方法简便,但是成功率低于蛋白酶K法;蛋白酶K法提取的产量较CTAB法偏低,产量和质量均达到了测序要求,且从DNA的提取成功率上高于CTAB法。2种改进后的DNA提取方法都能得到满足测序要求的DNA,2种方法各具优缺点,可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