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花生网斑病的分布、危害、症状、病原特征、侵染循环及流行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年来关于花生网斑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Ⅵ.小麦品种的抗白粉性何文兰宋玉立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实践表明,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具有明显不同的反应,表现为抗病或感病或居中间状态。而小麦品种抗白粉性则是小麦与白粉菌在长期的共同演...  相似文献   
43.
1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单孢分离法对真菌进行单孢子分离的方法有多种,如把孢子撒在琼脂培养基上,在显微镜下检查,挖取具有单个孢子的小块进行接种(或在繁殖后挑取单个孢子,但需时较长)。贵州农学院李永顺等人自制一种简单的孢子分离器,分离一个分生孢子只需1.1...  相似文献   
44.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 Ⅰ.小麦白粉病的分布、症状和危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Ⅰ.小麦白粉病的分布、症状和危害何家泌宋玉立张忠山何文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小麦白粉病的分布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除某些热带地区外,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于1900之前,在欧洲已见报道的有英...  相似文献   
45.
用小麦离体叶段鉴定抗白粉病性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文兰  宋玉立 《作物学报》1998,24(6):916-918
本文对小麦离体叶段鉴定抗白粉病性的方法以及不同浓度的保绿剂和每日光照时间对小麦叶段保绿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研究结果,最适鉴定方法和培养条件为:小麦叶片展开后剪成2cm长叶段,叶面朝上摆放在培养皿中内加有50mg/L莱骈咪唑作保绿剂的0.5%琼脂表面,接种白粉菌后放入光照培养箱内(光强2000lx,温度18℃),每日光照12h,待感病品种充分发病后即可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46.
河南小麦白粉病秋季菌源毒性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河南省中部秋播麦田小麦白粉病普遍发生。采集64个菌株,测其对32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和推广品种毒力频卒结果,秋季菌源对Pm1、Pm3a、Pm3b、Pm3c和Pm5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m2x和Pm2+6以及肯贵阿一号的频率较低;对Pm2和Pm8的频率已经上升;对许多推广品种毒力频率较高。说明目前存在着大面积感病寄主,生产上应做好化学防治准备。此外秋季菌源中存有极复杂的生理专化现象,其中对鉴别寄主低毒性的小种占优势。  相似文献   
47.
小麦黑点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黑点病在河南省主要麦区发生比较普遍,其病原菌以细交链孢菌为主,发生频率为76.3%,其次是极细交链孢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4.1%和7.0%,其它病原菌仅为2.8%。3种病原菌所致黑胚率、产生的症状和病粒的严重度均有明显的差异。B.sorokiniana的致病力最强,A.tenuissima在我国也是较强的致病菌。作者分析了病原菌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首次发现穗蚜为害能加重小麦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陕西省和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越夏期间场院麦秸垛中闭囊壳发育、存活情况及场院附近自生麦苗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闭囊壳保湿培养7~8 d后,子囊孢子形成达到高峰;自生麦苗发病率与闭囊壳存活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闭囊壳存活率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采自海拔500~900 m的闭囊壳有较高的存活率,海拔超过1 000 m的存活率较低或为零。此结果说明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闭囊壳可能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侵染循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9.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我国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危害、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病原及其致病性、品种抗病性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0.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spp.)真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病害.主要发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在河南省流行频率较低,但如果大流行则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