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科学   19篇
  9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1.
小麦种子吸胀萌发过程的核磁共振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核磁共振成像和T2弛豫检测相结合,对处于萌发过程的小麦种子进行了连续72 h检测。小麦种子核磁成像显示,吸胀阶段(0~6 h)种子皮层、胚和珠心突起的水分含量明显增加;萌动阶段(6~22 h)珠心突起的水分向胚乳扩散;萌发阶段(22~72 h),胚根和胚芽鞘陆续长出,吸水率增大,胚乳含水量升高并逐渐活化。T2弛豫检测显示,小麦种子吸水率存在快速吸水、平稳吸水及振荡吸水3个阶段,与成像显示的萌发3阶段相对应,体现了种子萌发对水分需求的动态过程。核磁共振技术能够直观且连续地反映小麦种子内部水分的变化和分布,为科学揭示小麦种子萌发过程、合理调控萌发过程土壤水分状况提供了新的试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劳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设计了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对设施农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并能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自动调节,使农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很高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甘肃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实情,筛选出显著影响晚疫病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了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和川塬区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但川塬区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程模拟结果:温度是二阴区内晚疫病始发的关键因素;降水量主要影响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在同一地区内,川塬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早于干旱山区,这与干旱山区空气流动性相对强于川塬区和二阴区有关。通过对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与川塬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知预报方程对干旱山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预测始发期区间较小,误差小,在甘肃晚疫病预警和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马铃薯作为中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其适宜性评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气候数据,构建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中国未来时期马铃薯气候适宜区,为优化中国马铃薯种植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6种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未来气候数据驱动5种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集成模拟预测未来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中国历史上(1970—2000年)和4个未来时期(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年)的马铃薯气候适宜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最湿月份的降水量、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以及最冷季度的平均温度是影响中国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对模拟结果的贡献率分别为54.7%、21.4%和18.1%。(2)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于各适宜等级区域的预测结果变化基本一致,都呈现适宜区、低适宜区面积变大而高适宜区面积变小的趋势,仅在海南、西藏、新疆等地局部存在种植气候不适宜区。马铃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育阶段受旱对旱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13和2014年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控水试验,试验设置两个灌溉水平,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4种受旱处理,以全生育期均灌水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受旱条件下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水水平与受旱时段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拔节前受旱会使最终产量偏低,且低灌水处理产量低于高灌水处理;在抽雄期受旱会明显减少穗粒数,但在同一灌水水平下产量最高;灌浆期受旱不仅明显减小了百粒重导致减产,而且蒸散量偏大,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因此,灌水水平较低时,应尽量避免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和拔节)受旱;灌水水平较高时,可选择在苗期适度亏水,并避免灌浆期受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文章旨在分析我国西北旱区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西北旱区农业遥感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为发展西北旱区农业遥感提出相应建议。【方法 】该文分析了特色农业资源调查、抗旱种质资源选育、现代农业发展、区域耕地保护、乡村振兴、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等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对农业遥感技术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物对象众多、自然条件苛刻、新平台新数据大量涌现、现有遥感产品难以直接应用、实地观测数据和区域专家知识缺乏等西北旱区农业遥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旱区发展农业遥感技术在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结果 】西北旱区农业发展对农业遥感技术的需求极为迫切,但当前的农业遥感算法和农业遥感产品难以满足西北旱区农业发展的定制化需求。【结论 】通过构建旱区特色农业遥感样本数据库、加强旱区特色农业遥感算法研究、建立西北旱区盐碱地“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完善全国农业遥感区域网络、建立旱区农业遥感多级合作机制与平台等方式,加强旱区农业遥感技术和平台建设。总之,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当前西北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促进农业遥感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灌溉面积的逐年增加和引黄水量的减少,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膜下滴灌作为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们西北旱区的农业节水和盐碱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技术在河套灌区的应用和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分析河套灌区农业节水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膜下滴灌技术在该地区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膜下滴灌在河套灌区应用前景和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探头结构下的电场分布,为传感器设计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结构下的探头电场进行了仿真,并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最优探针结构设计依据和测量敏感区。使用Matlab的PDE工具箱对4种不同结构探头进行了电场模拟,通过数值分析及插入土壤效果对比,确定了7针探头为理想探头;通过对7针探头电场计算,确定了以e-1倍场强衰减为界,距离中间针0.48r范围内为探头测量敏感区。FDR探头中间探针附近是进行土壤含水量精确测量的重要区域,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测点位置及区域大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然而马铃薯的生产却易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利用生长模型将马铃薯生理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量化表达,分析其内部结构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开发了一些较成熟的马铃薯生长模型,如SUBSTOR-potato,NPOTATO,LINTUL-POTATO模型等,应用在国内马铃薯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国马铃薯生长模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偏重C、N素研究,缺少P、K素研究;模型所需要的参数较其他作物模型更为复杂。同时,综合分析现有各个生长模型的原理与技术路线的异同点与优缺点,指出马铃薯生长模型需在遗传参数和气候参数方面加以深化研究,并展望了利用作物生长模型指导国内马铃薯生产相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佛山市从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对规模养殖和散养两类养禽场的禽群。开展了H5、禽流感抗体效价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禽群H5禽流感抗体效价总体合格率较高,但合格率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且规模场和散养禽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