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44篇
  免费   1785篇
  国内免费   2968篇
林业   3326篇
农学   3428篇
基础科学   1841篇
  4170篇
综合类   11256篇
农作物   2254篇
水产渔业   1502篇
畜牧兽医   4805篇
园艺   1535篇
植物保护   1880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1136篇
  2021年   1357篇
  2020年   1266篇
  2019年   1259篇
  2018年   827篇
  2017年   1354篇
  2016年   1040篇
  2015年   1378篇
  2014年   1394篇
  2013年   1667篇
  2012年   2197篇
  2011年   2244篇
  2010年   2089篇
  2009年   1891篇
  2008年   1937篇
  2007年   1825篇
  2006年   1712篇
  2005年   1375篇
  2004年   699篇
  2003年   628篇
  2002年   698篇
  2001年   612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600篇
  1998年   436篇
  1997年   408篇
  1996年   374篇
  1995年   340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313篇
  1992年   268篇
  1991年   226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138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1篇
  1974年   7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9篇
  1956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2 毫秒
81.
我国经济林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战略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我国经济林发展很快,但由于产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林农的不良耕作等原因,使按常规方式生产的产品安全质量下降,从而遇到了绿色技术壁垒的严峻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认真实施无公害生产,开发安全森林食品,才能拓展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使我国经济林产业开发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13个制材车间车间环境噪声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制材车间环境噪声的现状和特性,车间噪声严重超标,其声压级较高值出现在1 ̄16kHz频带范围内,根据测试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制材车间环境噪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3.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4.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86.
林传光教授正确地指出抗病选种的研究在防治黃梢(龙)病上的意义。他認为柑桔黄梢病病毒可能具有毒力不同的株系。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林教授还認为在我国较北地区的所有柑桔树和在病区內許多健康的柑桔树皆已受黄梢病的弱系病毒的侵染,其所以还未发病乃由于受这些弱系病毒保护的缘故;这只能说是一种純粹的臆测,事实并不是如此。林传光教授肯定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对黄梢病发生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染性病害,黄梢病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但林教授所列举的种种事例并不能说明这种关系。至于是否可能如他所说的通过选择地势和采用栽培方法在生产上有效地抑制黄梢病的发生,则尚有待試驗研究的証明。我認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将来的希望也不大。林传光教授的观点虽然不能用他所列举的事例来証明,但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87.
林郁 《植物保护学报》1965,4(2):191-194
“苏化203”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成分为四乙基二硫代焦磷酸酯(簡称硫特普)。1959年,江苏省重工业厅化工研究所开始試制。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曾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水稻三化螟試驗、毒性观察和大田試用。同时,不少单位也进行了其他害虫或有害动物的防治試驗。196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員会組織了有关单位,对“苏化203”大面积治螟进行了劳动卫生現場調查研究。通过数年来的試驗和試用,业已証实了“苏化203”的治虫效果和安全使用。現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扼要报导于后,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温度和外源砷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江苏地区常见的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外源砷[0(As0)、0.5(As0.5) 和1 mg?L-1(As1)]和模拟不同温度[白天/夜晚分别为30 ℃/25 ℃(T0)和35 ℃/30 ℃(T1)],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了发芽和苗期培养试验,并分析了8个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砷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外源砷对水稻的芽长和活力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T0As0)相比,T0As1处理使不同品种水稻的芽长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3.69%~43.34%和28.14%~52.88%。 而温度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与水稻品种有关。在T1处理下,盐两优1618的发芽率、芽长和活力指数均优于其他品种。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显著降低了不同品种水稻的芽长(P<0.05)。与T0As0相比,T1As1使水稻芽长显著降低5.66%~43.34%。水稻根长和根系活力显著受到温度和外源砷的单一因素的影响。与T0As0相比,T0As1处理使水稻根系活力降低3.01%~58.21%。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抑制了水稻根长和根系活力,其中T1As1使水稻根系活力显著降低53.80%~89.01%。不同品种水稻的苗高和根系活力在相同温度或外源砷处理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盐两优888的苗高和根系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水稻茎叶砷含量在外源砷处理下显著增加,在增温处理下却降低。与单一的砷处理相比,温度和外源砷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水稻茎叶的砷含量。综上可知,温度和外源砷影响水稻的生长及砷吸收,但水稻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盐两优888和盐两优1618在增温和外源砷共存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和生长状况优于其他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89.
1976—1977年河北晋县贺家寨大队小麦春季灰飞虱的传带病毒率为31—52%,不同地块同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异差较大:而秋苗期则为12—35.4%,其中不同地块上同代(四代成虫)灰飞虱的带毒率的差异从33.3%至35.4%则不太大。灰飞虱的有效传毒指数(即虫口数×自然带毒率)同田间小麦发病率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其r=0.9769。1975—1976两年调查及计算分析结果,其直线回归公式如y=4.12x-2.577。在有效传毒指数0.7—20.9之间用于予测发病率有效。人工分期侵染试验证明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侵愈早,病情愈重,其中死株率也愈大。秋季侵染的死株率达95.6%,病指为99.6;夏季侵染的死株率为0,病指为57.6。秋季小麦出苗前后的大量虫口形成小麦10月中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的虫口高峰形成5月上旬的一个发病高峰。3月下旬的一个发病高峰是越冬前受侵的。病毒在小麦植株中的潜育期的长短随小麦的生长速度而异。温度不过其中因素之一,最短5—8天,最长30—40天。侵染后如小麦进入越冬期,即不表现症状,一直要到返青以后。介体灰飞虱在河北晋县以第五代3—4龄若虫在冬麦地及草荒中越冬。夏季在玉米上可以产卵并孵化,但不能长期存活,主要在地头沟边及夏作物荫蔽下的禾草上越夏。冬麦治虫防病的重点应在秋季麦苗出土前,春季则应在3月中旬左右。冬麦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发病率。棉间作麦比平作的病情重六倍而粮麦间作的病情比平作的重九倍。  相似文献   
90.
苹毒蛾病毒是典型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构,对苹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死能力,对于开展苹毒蛾的生物防治有一定意义;在病毒分类上根据形态鉴别,可能属于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亚组(A)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