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2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1425篇
林业   1205篇
农学   1568篇
基础科学   996篇
  2044篇
综合类   4241篇
农作物   720篇
水产渔业   524篇
畜牧兽医   1633篇
园艺   576篇
植物保护   734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603篇
  2021年   653篇
  2020年   609篇
  2019年   627篇
  2018年   430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651篇
  2014年   556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824篇
  2011年   824篇
  2010年   747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3篇
  1964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分化现象明显,具有多个株系类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逐渐被引入PVY的株系鉴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株系鉴定方法。为此,对PVY的主要株系、亚株系的种类及分类依据、分子特征以及近年来应用于PVY株系鉴定的传统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用100或300ppm的粉锈宁(三唑酮)溶液喷施花生幼苗后,植株矮壮,根系较发达,根冠比大,减少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性和光合速率,而呼吸速率没有很大差异,增加植株鲜重和干重,有利于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993.
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分析土壤中超高效除草剂——甲磺隆钠盐的残留量。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用经活化的PT—Si净化柱净化。两种方法回收率分别达到96.9%和97.0%。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单元网格法,利用计分规则绘制出慈利县地质灾害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慈利县的双溪、罗依溪镇和岩头寨的大部分地区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慈利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相对来说不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区划结果可为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对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影响苏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具体因素,基于PSR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2004—2013年的城市生态安全度趋势做了定量评估,并根据苏州城市生态状况将评价结果划分为理想、良好、预警、较差、恶劣等5个等级。结果表明:苏州2004—2013年城市生态安全度综合得分值分别为:-4.280 11(较差),-2.837 17(较差),-1.519 46(预警),0.416 034(预警),1.146 289(良好),1.501 843(良好),0.850 822(预警),0.827 805(预警),1.579 483(良好),2.314 454(良好)。总之,苏州近10年来城市生态安全形势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6.
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胁迫对土壤中脲酶的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培养期间,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的规律。3种模型拟合阿特拉津浓度与酶活性关系均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阿特拉津对土壤脲酶生态阈值为22.98 mg·kg-1。  相似文献   
997.
茉莉花茶和复方茶防止小鼠急性肾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中药和复方茶对急性肾衰竭小鼠的生化及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2.5%花茶、2.5%复方茶和0.3%的中药均能明显降低急性肾衰竭小鼠血清中分子物质(MMS)含量。2.5%复方茶能显著降低肾衰竭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而花茶和单纯中药的作用不明显。花茶、中药、复方茶均可显著促进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且都能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IL-2、IL-3的活性。文中还对花茶和复方茶保护肾功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镉胁迫对白车轴草生长、镉含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镉(Cd)胁迫对白车轴草(Tritolium repens L.)生长发育以及养分的吸收、累积与分配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镉处理下白车轴草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及碳(C)、氮(N)、磷(P)和钾(K)的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随镉胁迫浓度增加,植株幼苗叶面积、主根长、侧根数、侧根长及地上部高先升高后降低,叶柄长明显降低;而根、茎、叶中镉含量逐渐升高,且根系大于茎叶。同时,植物各器官生物量生产及C、N、P和K积累量均表现出随镉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镉胁迫处理(50.00、100.00和200.00 mg·kg-1)明显抑制植株生物量生产以及C、N、P和K的积累,显著改变了生物量及其C、N、P和K积累量的分配格局,但低浓度镉处理(12.50mg·kg-1)却无明显影响。一定浓度的镉胁迫处理(12.50和25.00 mg·kg-1)降低植株N、P、K的利用效率,但高浓度镉处理(200.00 mg·kg-1)则提高植株N、P、K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为城市园林绿化及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应用潜力,同时也为牧草的安全评估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生物碳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不同温度热解制备的生物碳对棉花生长和肥料利用率的差异,可以为提高生物碳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供试生物碳由棉花秸秆分别在450℃、600℃和750℃高温限氧条件下热解制备而成。本试验为两因素(生物碳、氮)温室盆栽试验,生物碳处理包括3种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碳处理(分别以450BC、600BC、750BC表示)和1个空白对照(CK);每个生物碳土壤设置3个施氮水平0、2.1和4.2 g/pot(分别以N0、N1、N2表示),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3种热解温度生物碳对棉花生长、15N回收和淋洗损失的影响。【结果】1)施用3种生物碳处理棉花干物质重总体表现为750BC600BC、450BCCK,450BC、600BC和750BC处理分别较对照平均增加了9.2%、12.6%和17.3%;并且棉花总干物质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物碳作用随之降低;2)3种生物碳处理棉花氮素吸收总量总体也表现为750BC600BC、450BCCK。不施氮肥条件下(N0),600BC和750BC处理棉花氮素吸收总量显著高于CK,但450BC处理与与CK无显著差异;施氮肥条件下(N1、N2),3种生物碳处理均显著高于CK,450BC、600BC和750BC处理棉花氮素吸收总量平均较CK分别增加29.5%、37.1%和48.8%;3)15N标记试验结果表明,450BC、600BC和750BC处理植株15N回收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CK平均提高27.46%、36.44%和42.87%。而N1和N2水平下3种生物碳处理之间植株15N回收率均没有显著差异;4)450BC、600BC和750BC处理土壤15N残留率分别较对照平均增加101.4%、147.3%和200.7%。土壤15N残留率在N1水平下随着生物碳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N2水平下750BC处理显著高于450BC和600BC处理,但是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15N残留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5)施用生物碳可以显著降低土壤15N的淋洗,并且不同施氮水平下(N1、N2)淋洗率都随着生物碳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施用生物碳可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棉花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并且生物碳的热解温度越高效果越明显;但是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生物碳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000.
生物炭及炭基肥改良棕壤理化性状及提高花生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炭基复合肥是生物炭农用的另一种方式,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改良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大多为短期培养或模拟试验。目前更缺乏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方式的比较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4年的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及炭基复合肥对棕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生物炭的培肥改土及合理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于2009年开始连续4年进行了花生微区田间试验(2 m~2)。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NPK(CS)、施用猪厩肥+NPK(PMC)、生物炭+NPK(BIO)和基于生物炭的炭基复合肥(BF)所有处理均为等氮磷钾养分,BIO处理与PMC处理为等碳量,BIO处理相当于CS处理所施用的玉米秸秆量制备得到的生物炭量,BF处理碳含量低于BIO碳含量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分析试验前和2012年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各处理4年的花生产量。【结果】连续施用4年后,与试验前相比,BIO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提高了27.6%全氮含量提高了75.6%,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土壤pH提高了0.14个单位,显著高于CS处理,与PMC处理相近;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CEC值与CS或PMC处理相近;BIO处理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与CS和PMC处理差异不显著;4年中花生产量均居首位,从3198.5 kg/hm~2提高到4818.0 kg/hm~2,但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连续施用4年后,BF处理土壤pH较试验前提高了0.57个单位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优势显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试验前分别提高了4.4%和27.9%显著低于BIO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调节作用也不及BIO处理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总体上与CS或PMC处理相近;BF处理的花生产量在试验的前3年与BIO处理差异不显著,第4年较BIO处理降低了317.1 kg/hm2,差异显著介于PMC和CS处理之间。【结论】各处理作物产量随施用年限增加而提高。生物炭和炭基复合肥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与秸秆还田和施用猪厩肥相近,生物炭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方面,炭基复合肥在改善土壤pH方面优势突出对作物具有持续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