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兰成渝成品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采用因子叠加法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条件、灾害诱发因素以及灾害现状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管道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和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度分段区划。区划结果与管道沿线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近年来1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阐述了GIS与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慈利县气候生态因子对杜仲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慈利县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因子对杜仲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慈利县优越的地理地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全国最适宜杜仲发展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信息的河南省3—4月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卫  陈怀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3-1164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河南省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河南全省3~4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春季降水分布按纬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河南全省3~4月总的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其中,豫南减少最为严重,豫中次之,豫北最少。河南全省3月的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处于历史平衡范围,只在豫南的少部分地区存在3月降水偏多的趋势。河南全省4月的降水量趋势分布变化较大,豫北部分地区基本维持在历史常年范围之内,豫中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处于减少趋势,豫南的部分地区4月份降水严重减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宁国市地质灾害进行网格化赋值,结合扰袭系数,划分出8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对灾害易发区灾害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灾害原因主要与地形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工程和建设活动是灾害的重要诱因。宁国市地质灾害的区划为该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1—7日,由于东北冷涡的形成造成通辽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气,通过天气学分析发现,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中,由于雅库茨克阻高的存在,不断有冷空气和水气的补充,使得当地出现了明显的降水过程且持续时间较长,全市大部分地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实况资料和武威市4个气象站(凉州、民勤、古浪、乌鞘岭)1971~2005年降水、大风沙尘暴等诸多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广泛分布于南部山区天祝等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民勤等地;强降水和大风、沙尘暴天气都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并找出了降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了降水临界值;根据大降水集成预报结论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利用当地天气实况、地质灾害地域特点、卫星云图、雷达等探测手段制做地质灾害预报并建立该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于2004年投入业务使用,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卫坚  王咏青  覃志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24-11227
利用广西1961~2008年87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检验方法,计算和分析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很显著,年降水集中度由桂东北向桂西南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为4月中旬~8月下旬,由桂东北向桂西南推迟。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大部地区年降水有集中加强的趋势,即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有增大的趋势。降水集中期有偏早趋势,桂北较桂南显著。暴雨集中度除了桂西北及少数地区有减小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有增大趋势,即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增大。暴雨集中期大部地区有偏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候资料和1∶100万DEM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分别对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安全生育期天数等区划指标进行了细网格推算,综合考虑区划指标等级评分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了精细区划。区划结果显示湖北省除局部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季中稻种植,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一季早熟籼稻和一季早中熟晚籼稻,与当前实际种植范围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尚有北移的空间,考虑早籼+晚粳以及单季稻改双季稻的种植模式,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仍具有较大的扩展潜力。区划结果对湖北省水稻种植规划及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南州4个国家气象站2010—2020年降水量资料和历年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相关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黄南州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根据时间分布,黄南州近10年来共发生了76次山洪地质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2)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最多的年份为2018年,灾害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1.
从应用古气候学角度,定量化地分析了近万年以来气候变化与土壤钾素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土壤中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年均降水量或年均气温均服从指数函数模型;而钾素有效性则服从二次函数模型,并且其有效性与古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存在临界值,只有当年均气温9.5℃或年均降水量577.3mm时,钾素有效性才随年均降水量或气温的增加呈明显地快速递增;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及钾素有效性与古气候条件耦合关系均符合柯布-道格拉斯方程。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0年福建省64个县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回归分析、EOF分解和R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福建省年平均降水量呈增长趋势,趋势系数为0.178,回归系数为2.866mm·a-1.福建省的年降水从空间上主要可分为3个区,1区主要位于闽北和闺中地区,2区主要位于闽南和中南部沿海,3区主要位于闽东地区,其中1区的年降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5年我国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143个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期刊论文数据,对气象条件、最佳产量和最佳施肥量三种施肥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水稻最佳产量、最佳施氮量随着温度和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水稻最佳施磷量无空间规律性;单因素分析表明水稻最佳施钾量存在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氮和磷、磷和钾具有交互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磷同时与氮、钾具有交互性。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稻氮、磷和钾平均最佳施肥量为180、90、90 kg·hm-2,应根据土壤性质、种植密度和管理措施等进行适当微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氮和磷需要配施,磷和钾需要配施,在施用磷时需要同时配施氮、钾。  相似文献   

14.
梅疏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5-22419
鉴于降水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特点,中长期降水预报一直是气象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主要采用平滑处理消除异常值,对年降水量进行分级,建立滑动平均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通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南京市2009、2010年年降水量进行了试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2.17%,2010年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3.09%,预测精度较高。同时,为弥补滑动平均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极端年份无法预测准确的缺陷,利用灰色灾变系统,对南京市极端降水年份进行预测。两者结合能更好地完成南京市年降水量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研究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按照年平均温度5、5~10、10~15、15~20、20℃以及年平均降水量0~200、200~400、400~600、600~800、800~1000、1000~1200、1200~1400、1400~1600 mm和1600 mm等区间,分别研究了每个降水区间内自第二次土壤普查后近30年来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低于1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比其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好,高于2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都很差,但是偏相关结果表明,在10~20℃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虽然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其随着年平均温度升高而升高的事实是被随着年平均降水量增加而增加的事实所掩盖的;在年平均降水量0~200 mm的区间内,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降水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很差,年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较大,在200~400、400~600、600~800 mm的年平均降水量区间内,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年平均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密切程度较大,尤其在400~800 mm年降水量区间内的半湿润地区,土壤有机碳与年平均温度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 mm后,年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农业区划中多以7月(1月)替代最热(冷)月的简单替代而导致的温度误差问题,探索最热(冷)月温度的准确统计方法。以宁夏银川地面气象站1951—2019年逐日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31d为月时长,采用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和温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最热(冷)月发生时间多在7月(1月),多年平均最高(低)月平均温度发生在7月(1月);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时间分别跨越6月中旬—8月下旬和12月上旬—2月中旬。2)1951—2019年,最热月时段比7月温度最多高2.0℃,平均高0.5℃;最冷月时段比1月温度最多低4.6℃,平均低1.1℃。3)按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值30年统计标准,1951—2010年4个气候标准时段间,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相对稳定,温度呈升高趋势,最冷月时段升温幅度是最热月时段的近3倍。4)最热(冷)月时段温度气候预估准确率分别为92.1%和55.3%。因此,本研究中最热(冷)月时段温度统计方法准确测算了最热(冷)月时段起止日期和温度,对最热月时段温度预估准确率较高,但最冷月时段温度预估准确率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样本标准差统计性质的基础上,从假设检验的角度对控制图进行研究,给出了3种非对称标准差控制图的控制限,对控制图的平均运行长度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与国家标准的标准差控制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莱芜市气象台1971-2000年的24 h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结果显示:莱芜市的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其中秋季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而春季降水量增加较明显;莱芜市的气温有冬季增暖的趋势,其他季节气温也在缓慢上升;从年变化看,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9.
以持久收入假说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线性效用函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了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函数,并估算出了平均消费倾向。对农村住房平均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住房面积、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消费习惯、住房面积与价值是农村住房平均消费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许敏  田晓飞 《北京农业》2012,(9):141-142
利用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和天津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1年8月14-16日冀中廊坊的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典型的北方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的暖湿空气交汇所产生的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