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林业   77篇
农学   184篇
基础科学   78篇
  183篇
综合类   1138篇
农作物   146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375篇
园艺   154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01.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施氮量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分别设计6个侧深施肥处理[基蘖氮肥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00%(T1)、90%(T2)、85%(T3)、80%(T4)、75%(T5)及70%(T6),穗氮肥量同CK],探讨侧深施肥对里下河地区单季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9.49%和8.23%,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未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T3处理2个品种产量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2.
为明确野生大麦穗部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来自以色列的野生大麦Mehula 1-2为材料,对其在穗部发育的4个关键时期(开花后3、8、13和18 d)进行RNA-seq分析,并与栽培大麦穗部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大麦穗发育的4个时间点共鉴定到17 163个基因,其中11 273个为差异表达基因,包括635个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物质运输、抗逆等相关过程或通路上;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穗部基因的表达谱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共同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器、催化、代谢、调节及抗逆等相关通路上,而在特异表达基因方面,栽培大麦主要集中于甲基转移酶、次生壁生物合成、核糖体蛋白等相关基因,野生大麦主要集中于逆境抗性、花青素合成、钙调蛋白等相关基因。本研究发掘的与穗部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丰富了大麦穗部遗传改良基因资源,为进一步解析野生大麦穗部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特性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为建立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效施肥模式与技术,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以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PCU,含氮43%)和尿素(U,含氮46%)为氮肥,设置“一次性基施”(A)与“一基一追”(B)2种施肥模式,共形成10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A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20%尿素基施(A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40%尿素基施(A3)、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返青期追施(B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拔节期追施(B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返青期追施(B3)、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B4)等7个施肥处理,分析了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模式处理(A1~A3)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CK,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B1~B4)的产量显著高于CK,泰州与扬州两地分别平均增产 5.77%和5.64%,其中B4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 796.80和7 848.18 kg·hm-2,分别比CK高8.30%和 9.05%;与CK相比,“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的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乳熟期旗叶SPAD值、全生育期吸氮总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净效益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施肥处理中,B4处理氮素各利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氮素积累总量及经济净效益平均达到266.83 kg·hm-2和11 992.96元·hm-2。综上,“60%树脂包膜[JP3]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是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4.
概述了近年来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和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包括超声波提取、加速溶剂提取、微波提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在茶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5.
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对于阜新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介绍阜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期为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为了研究鲮鱼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的分子量的分布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子量分布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鱼皮用碱性蛋白酶2709处理。[结果]最佳水解条件为:pH 10.0、反应温度55℃、底物浓度为80 g/L、酶和底物比4%,水解时间3 h。两种方法分析水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400~1 800 Da,大多数胶原蛋白短肽的分子量在1 400 Da以下。[结论]结果表明,鱼皮水解物是一种潜在的抗氧化物。  相似文献   
107.
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特征及与甲烷排放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稻田土壤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五种不同施肥(无肥、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稻草+化肥)处理,监测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亚铁(Fe2+)含量、土壤Eh值和甲烷(CH4)排放的动态变化,分析还原性物质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田CH4排放通量、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较高,并随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Eh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介于-238至118 mv之间,且为水稻生长前期低,后期高。施用有机肥后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比化肥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3%和11%,而土壤Eh值则低于无肥和化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CH4排放通量与土壤中活性还原性物质、Fe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中Fe2+含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控制稻田土壤中Fe2+含量有利于稻田CH4的减排。  相似文献   
108.
水杨酸在农业领域中主要用于促进植物生长和抵抗外界不良影响,同时过高的水杨酸浓度也会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为了提高水杨酸的促进作用,降低其带来的毒害,试验以水杨酸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反应原料,乙腈为反应溶剂,在50℃的条件下反应12 h得到这种新型的基于水杨酸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经丙酮结晶纯化后,得室温条件下为淡黄色液体,收率为82.7%,产物的特征基团吸收峰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测试,与目标化合物一致.  相似文献   
109.
烟叶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大田作物生产的全程质量管理,必须构建作物生产的全程质量监控信息系统.以烤烟生产为例,通过对烟叶全程质量监控体系运作原理和过程的理解,根据现代软件工程思想和面向对象方法,利用UML工具进行分析和建模.采用B/S模式构建了烟叶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指标体系、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统计分析等模块的设计.较好地解决了监控体系动态性、实效性等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为明确多菌灵质量浓度与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3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多菌灵的安全使用及对相关动物的毒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赤峰周边地区蔬菜大棚的蚯蚓,进行多菌灵0.75 g/L、1.00 g/L、1.25 g/L、1.50 g/L、1.75 g/L 和2.00 g/L 6个质量浓度对蚯蚓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蒸馏水)相比,多菌灵对蚯蚓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整体起抑制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75 g/L 时酶活性最低,为105.625μmol/L;对谷胱甘肽 S-转移酶整体起诱导促进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00 g/L 时酶活性最高,为17.343μmol/L;对羧酸酯酶活性,在多菌灵浓度小于1.25 g/L 时表现为诱导促进作用,大于1.25 g/L 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