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2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06篇
  246篇
综合类   1279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598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91.
采集合肥市某草莓基地区域100个样点的土壤,测定表层土壤(深度分别为0~10 cm和10~20 cm)的6种重金属(Cd、Hg、As、Pb、Cr和Cu),利用地累积指数方法对草莓种植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Pb、Cd、Hg、Cu和Cr虽对草莓基地部分区域的土壤有一定程度的累积和污染,但污染风险低;主成分分析表明,Pb、Cd、As、Cu和Hg源于人类农业活动,Cr源于土壤母质及风化累积。显示草莓基地整体区域的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低,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未对草莓质量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外源脱落酸(ABA)对非生物胁迫(干旱、低温、高温)下黄芩抗逆性的影响,以一年生商洛黄芩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100、150μmol/L)ABA对黄芩幼苗POD、SOD、CAT酶活性,以及质膜透性、叶绿素、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A能有效地改善黄芩抗干旱、低温、高温胁迫能力,其中以喷施25μmol/L ABA效果最好,其在干旱情况下叶绿素含量、POD、SOD、CAT酶活性分别是干旱对照的1.33、1.69、1.13、1.40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下降了9.29 nmol/g和3.62个百分点;其在低温情况下叶绿素含量比低温对照提高了1.2 mg/g,POD、SOD、CAT酶活性分别是低温对照的2.00、1.15、2.79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下降了11.99 nmol/g和4.0个百分点;其在高温情况下叶绿素含量、POD、SOD、CAT酶活性分别是高温对照的1.40、1.44、1.09、1.46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下降了10.06 nmol/g和3.1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喷施25μmol/L ABA能明显改善黄芩苗的生理特性,为黄芩生产中产量、品质及药用价值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对1年生黄芩幼苗进行0.5%NaCl胁迫,并通过根施不同浓度(0.05、0.10、0.15、0.20、0.25 g/L)的水杨酸进行处理,测定其相关生长、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黄芩幼苗经过0.5%NaCl胁迫处理后,与蒸馏水对照相比,其植株的鲜重、株高,SOD、POD、CAT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同时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而在根施外源水杨酸后,与0.5%NaCl处理相比,黄芩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而其他指标均显著上升,且在SA3(0.15 g/L SA)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说明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可以有效缓解黄芩幼苗所受的盐胁迫,且水杨酸处理的最佳浓度为0.15 g/L.  相似文献   
94.
对钝顶螺旋藻进行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分离筛选,获得一直线形变异藻株(Sp-L)。长期观察培养发现,分纯得到的直线形藻株能保持稳定遗传。对其形态、生长曲线、产量、上浮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常见金属元素(Fe、Mn、Cu、Zn、Ca、M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直线形变异藻株具有藻丝体长、蛋白质和常见金属元素含量与正常螺旋藻接近及易于采收等特点,为研究直线形螺旋藻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多糖和益生菌对暗纹东方纯免疫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雪铭 《水产学报》2006,30(3):377-382
2003年春以来,山东、辽宁等地区养殖的仿刺参出现急性口围肿胀症,其症状是口围肿胀,体表溃烂,排脏,管足附着力下降,脱落沉至池底,死亡率较高。从病参口围、体表及体壁分离出优势菌10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菌株KW21、KW22、KW23、NB13和NB14是引起仿刺参出现急性口围肿胀症的病原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KW21为Mahnomonas dokdonens/s;菌株KW22和菌株NB13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两者均与Vibrio splendidus有较高的相似性(99%,98%);菌株KW23为Vibrio tapetis;菌株NB14为Vibrio sp.。5株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电镜下观察菌株KW21棒杆状;菌株KW22、KW23、NB13和NB14分别为杆状、弧状、卵圆形和卵圆形,且都具有单极生鞭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红霉素对5株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Vibrio tapetis,Vibrio splendidus和Marinomonas dokdonensi作为仿刺参的病原菌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6.
卵泡闭锁是雌性动物重要的生理过程。细胞因子(IGFs、FGF、EGF、TNF、TGF和PA等)可单因素或多因素的参与卵泡闭锁的调节。本文着重介绍了细胞因子对卵泡闭锁的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7.
动物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与人类的肥胖病、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多年以来动物脂肪组织的细胞分化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肌肉组织都来源于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分化起源更加亲近,但随着对棕色脂肪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在早期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前体细胞,而棕色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分化支系更加亲近。以往的脂肪分化研究往往利用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或肌卫星细胞等混合细胞群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流式细胞仪、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得到纯的前体脂肪细胞系,从而提示我们之前的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体的活体分化潜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脂肪组织的分化起源,有助于我们理解机体脂肪沉积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治疗脂肪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提高动物肉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利用祁连山北麓东段的天祝县、中段的肃南县和西段的肃北县1982~2006年的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量)及载畜量数据,对祁连山北麓25年间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和载畜量变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其中东段天祝县的变化最大.天祝县和肃南县的气温呈显著增加,3个县的年降水量和NDVI变化均不明显,但1998~2006年草地NDVI空间变化特征表明,3个县9年间植被均呈现退化趋势;天祝县的载畜量呈明显增加而肃南县和肃北县的载畜量呈极显著降低变化.天祝县的年均气温和3个县降水量的稳定性较弱,而3个县的NDVI和载畜量的稳定性较强.天祝、肃南和肃北县的年均气温、降水量、NDVI和载畜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0.3、5.0、7.1℃,339.2、263.7、152.0mm,0.25、0.31和0.08,96.7、69.1、28.3万只羊单位.天祝县和肃北县的NDVI分别与气温(R=0.403)和年降水量(R=0.411)均呈显著正相关,肃南县的植被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均相关性不明显.分析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祁连山草地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选取平均体重为4.05 g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鱼种1080尾,随机分成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置1个1.6 m×1.2 m×1.4 m的养殖池饲养。采用3×3析因试验,研究赤眼鳟鱼种对配合饲料中钙磷的需要量及适宜钙磷比。钙和磷各分别设3个水平:0.6%、1.2%和1.8%,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喂养45 d。结果表明:饲料中钙、磷的交互作用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钙、磷的交互作用对饲料系数和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钙水平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磷水平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P<0.05)。赤眼鳟对钙、磷的需要量分别为0.6%~1.8%、1.2%~1.8%,而适合赤眼鳟生长的钙磷比为1∶1~1∶3。试验各组赤眼鳟肌肉的钙、磷含量及钙磷比以及脊椎骨的钙磷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饲料中钙水平对赤眼鳟脊椎骨中钙、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骨中钙、磷含量均随饲料中钙水平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0.
  • 1. Baiji were sighted 17 times during three recent simultaneous multi‐vessel surveys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November 4–10, 1997; December 4–9, 1998; October 31–November 5, 1999). There were 11 sightings in 1997 (consisting of 17 animals), five in 1998 (seven animals), and two in 1999 (four anima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13 individual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inimum number of the baiji currently in the Yangtze River.
  • 2. An annual rate of population decrease was roughly estimated as 10%. From the body sizes observed, the proportions of old, adult and immature individuals were approximately estimated at 57, 26, and 17% respectively.
  • 3. Baiji showed a significant attraction to confluences and sand bars with large eddies.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baiji is less than 1400 km in length in the Yangtze main river. Distances between the two nearest groups of baiji appear to be increasing.
  • 4. Two typical sightings are described, in which surfacing and movements of baiji were recorded. Baiji were often found swimming together with finless porpoise. In the surveys they occurred in the same group in 63% of occurrences. Interactions between baiji and finless porpoise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 5.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threats to the baiji. Illegal electrical fishing accounted for 40% of known mortalities during the 1990s. Engineering explosions for maintaining navigation channels have become another main cause of baiji deaths. The last hope of saving the species may be to translocate the remaining baiji into a semi‐captive reserve, known as the ‘Baiji Semi‐natural Reserv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