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90篇
  免费   1794篇
  国内免费   3445篇
林业   3654篇
农学   4514篇
基础科学   2658篇
  5151篇
综合类   10642篇
农作物   2014篇
水产渔业   1399篇
畜牧兽医   4374篇
园艺   1273篇
植物保护   1950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966篇
  2021年   1333篇
  2020年   1220篇
  2019年   1180篇
  2018年   800篇
  2017年   1294篇
  2016年   1019篇
  2015年   1462篇
  2014年   1499篇
  2013年   1817篇
  2012年   2150篇
  2011年   2288篇
  2010年   2282篇
  2009年   2079篇
  2008年   1926篇
  2007年   1825篇
  2006年   1849篇
  2005年   1617篇
  2004年   788篇
  2003年   665篇
  2002年   602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671篇
  1999年   717篇
  1998年   662篇
  1997年   541篇
  1996年   457篇
  1995年   456篇
  1994年   443篇
  1993年   408篇
  1992年   330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38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159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β(PIK3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关系。【方法】 通过混池测序对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筛选,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ASP)技术在1 160头健康泌乳中国荷斯坦牛中进行SNP分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采用线性模型进行SNP与11个繁殖和产奶性状基于单位点和单倍型组合的关联分析。【结果】 在PIK3CB基因中共检测到了17个SNPs,筛选出7个SNPs用于后续分析。关联分析发现,7个SNPs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联(P<0.05;P<0.01);位于外显子区域的g.130433743 A>G位点AA基因型个体和位于可变剪接区域的g.130448069 G>A位点GG基因型个体,其经产牛首末次配种间隔、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低,体细胞评分最高,上述基因型个体具有较短的首末次配种间隔,而产奶性能相对较差;g.130387717 G>A位点AA基因型个体,其初配日龄和青年牛首末次配种间隔最低,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最高,该基因型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均较好,上述3个SNPs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和产奶性状的候选位点重点关注。单倍型分析发现,PIK3CB基因的g.130387717 G>A、g.130430832 A>-、g.130433743 A>G、g.130433982 C>T、g.130446073 C>T和g.130448069 G>A 6个SNPs紧密连锁形成一个单倍型块,且与多个目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P<0.05;P<0.01),其中H2H3和H2H4单倍型组合个体的繁殖和产奶性能较好,为优势单倍型组合。【结论】 中国荷斯坦牛PIK3CB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多态性与繁殖和产奶性状存在关联,g.130433743 A>G、g.130448069 G>A和g.130387717 G>A位点可作为潜在分子标记,为中国荷斯坦牛的平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明确PCR产物直接测序与克隆后测序结果的差异,验证PCR产物直接测序的“准确性”,将从两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组织样品(A、B)PRRSV ORF5 PCR阳性扩增产物胶回收后连接至pMD19-T载体,分别取15个阳性亚克隆单菌落,同原始PCR产物进行测序,对两个样品各获得的16条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样品16条序列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4.2%~100%、87.4%~100%,PCR产物与其15个亚克隆测序获得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7%~97.3%、87.9%~100%。遗传演化分析方面:样品A序列与其亚克隆序列被划分在谱系1、5、8,占比分别为6.25%、87.50%、6.25%,与其12个亚克隆序列同属于谱系5;样品B与其亚克隆序列被划分在谱系5、8,占比分别为68.75%、31.25%,与其10个亚克隆序列同属于谱系5。结果表明,同一样品中PRRSV ORF5序列具有多样性,不同样品的PRRSV ORF5序列丰富度不同。结果提示,在生产实际中,通过PCR对PRRSV ORF5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对于了解场内流行毒株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沙棘木蠹蛾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棘木蠹蛾是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大面积成灾的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沙棘的根部和干部.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从沙棘木蠹蛾的成灾原因、生物生态学特性、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以及天敌种类和自然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94.
林木叶片最适养分状态的模拟诊断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为研究叶片最适养分状态,提出了模拟诊断方法。将砂姜黑土上Ⅰ-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的改土培肥试验各处理作为模拟诊断的样地。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择采样时间、确定与林木生长有密切关系的叶片养分元素。用抛物线函数作为叶片最适养分状态的诊断函数。选择变量同时考虑叶片养分的含量和养分之间的比例。经过4年多的研究得出Ⅰ-69杨最适叶片养分状态为:造林第1年7月叶片含P_2O_50.55—0.75%;造林后第2年7月叶片含N3.20—4.20%;造林后第3年5月含N3.00—3.70%;造林后第4年5月叶片中的N/K为1.00—1.60。  相似文献   
995.
在东江中上游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特定的紫色红壤上,开展了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试验。初步选择出具有固氮改土能力的肯氏相思、绢毛相思和大叶相思作为严重水土流失紫色红壤地区的先锋树种;选择了慢生的伴生树种红锥和海南红豆;在辅以人工施肥的情况下,选择了速生树种桃金娘科的尾叶桉和红胶木。在先锋、速生和慢生树种,以及乔、灌、草相互结合的技术措施指导下,营造的水土保持示范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持水土效果。  相似文献   
996.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997.
间作茶园中茶树生态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小牛  李宏开 《林业科学》1991,27(6):658-664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耐荫、喜湿、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对茶芽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夏秋茶低产劣质。为此,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广泛地开展了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的研究,认为适度遮荫(即种植遮荫树)能明显地提高茶叶产量和绿茶品质。但是,对间作茶园的生态条件与茶树主要生理活动(诸如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的关系报道甚少。为此,我们研究了茶园间作对茶树主要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与单作茶园比较,以揭示生态生理特性,从而为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人工林伐区木材运输作业模式选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南方人工林伐区的常用4种木材运输作业模式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不同木材运输作业模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不同.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运材作业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木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则应优先选择农用车运材.  相似文献   
999.
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归纳了快速的“自然保护区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发现旧有体制弊端,尤其是“责、权、利”的模糊等,仍在制约着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职能”和生态旅游的合理适度开发。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相和谐的制度构架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00.
带箨冬笋的化学贮藏(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固体保鲜剂对带箨的毛竹冬笋在常温(10~15℃)下进行贮藏试验,在为期5周的贮藏期内,以笋体外观及其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为指标,对试验结果应用正交试验方法筛选出了本实验条件下保鲜剂主要成分的最佳组合为25%Na2SO3、30%NaHCO3、10%CaO和40%大蒜抽出液。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贮藏开始的两周内冬笋的失水量可达到其自重的20%,因此,保鲜措施应以前期保水、后期防霉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