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
微孔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水体增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究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增氧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曝气流量、不同曝气管长度条件下进行了室内水体底部微孔曝气增氧试验。分析了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氧体积传质系数、增氧量和氧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曝气流量为0.27~0.55 m3/s、曝气管长为0.9~1.5 m时,所对应的氧体积传质系数在0.63~1.1 h-1变化,增氧量在6.8~12.9 g/h变化,氧利用率在6.87%~9.28%变化,且在一定的曝气管长度下,氧体积传质系数、增氧量均与曝气流量成正比,而氧利用率则与其成反比关系;在一定的曝气流量下,曝气管长度对氧体积传质系数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先高后低再高的趋势;氧体积传质系数与修正的饱和溶解氧浓度是否作为增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取决于曝气管长度;曝气流量对氧利用率较曝气管长度更为敏感。研究还发现,微孔曝气系统中存在着最优曝气管长度,使得增氧性能最佳,并建立了最优曝气管长度与曝气流量、水深、输入压力、最优初始气泡直径的相关关系式,为低碳经济下微孔曝气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  相似文献   
13.
运用高通量技术对杂交鳢进行转录本测序和数据分析,经拼接与组装,最终获得52 065条unigenes,长度范围201~12 407 bp,序列平均长度为710 bp。从长度分布、GC含量和基因表达量等方面对unigenes进行评估,数据显示测序质量较好。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20 535个CDS,37 324个SNP位点和7 830个微卫星。用6大数据库Swiss–Prot、Nr、Pfam、KEGG、KOG和GO注释杂交鳢转录组unigenes,分别对应有20 955、28 938、19 339、14 052、19 358和18 635条unigenes获得注释。根据GO数据库的注释,可将这些unigenes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共50亚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这些unigenes参与了5大类30亚类共268个代谢通路,其中,参与信号转导通路的unigenes数量最多,有1 716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并探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fluent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反硝化碳源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丝瓜络(loofah sponge, 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reactor, 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16、20、24和28 h)和INC(50、75、100和125 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当INC为50 mg/L,HRT为24 h时,LS-DR的NO3?-N去除率和TN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同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小于0.5 mg/L);在HRT为24 h的基础上,当INC延长至75、100和125 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nitrate removal rate, 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 0.05),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 (Thermomonas, 1.46%)、陶厄氏菌属 (Thauera, 0.55%)、固氮螺菌属 (Azospira, 3.32%)、Simplicispira(1.01%)、假黄色单胞菌属 (Pseudoxanthomonas, 0.39%)、草螺菌属 (Herbaspirillum, 3.02%)和Uliginosibacterium(0.9%)能够促进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1.61%)和Cloacibacterium(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1.17%)和Diaphorobacter(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结论】LS-DR的最佳HRT为24 h,最适宜的INC为50 mg/L。【意义】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应用新型缓释碳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两种池塘不同水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使用增氧机条件下,每种池塘的上、中、底3水层间水体微生物活性(AW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池塘间的AWCD为杂交鳢池塘强于大口黑鲈池塘;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规律相似,碳源的代谢利用率由强到弱为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酚类。水体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两种池塘间的样方分布在不同区域,但池塘间样点间离散程度较大,表明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代谢差异性。决定两种池塘间代谢差异的碳源有:D-半乳糖酸内脂(D-Galactonic Acid Lactone)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肝糖(Glycogen)D-木糖(D-Xylose)L-丝氨酸(L-Serine)。Biolog-ECO技术可用于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以及造成代谢差异的决定因素,同时可有效识别容易被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类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等.经过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体环境和草鱼的生长性能得到优化,提高养殖草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同时可显著降低水体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添加复合芽孢杆菌效果优于单一菌.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生态基养殖池塘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以放置生态基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实验方法,研究了生态基对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的水质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期间,生态基可显著降低池塘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总氮及总磷含量(P0.05),但对亚硝态氮、磷酸盐、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投入是系统能量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对照组和实验组总输入能的53.26%和55.02%,其次为浮游生物生产,两组分别为45.92%和44.22%;浮游生物呼吸是能量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对照组和实验组总输出能的60.01%和56.68%,其次为养殖生物收获,两组分别为28.78%和31.99%;生态基实验组生物净产出能、光合能转化效率、饲料能转化效率及总能量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和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在大口黑鲈池塘放置生态基能改善池塘环境,有效提高系统产出量及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Peeper(pore water equilibriums)技术采集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整个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然后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主要营养盐NH4+-N、NO3--N、NO2--N、PO43--P和SO42--S的浓度,从而分析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温棚养殖池塘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处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1)两罗非鱼温棚养殖池塘,4个Peeper实验组在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组间重复性都较好,且各营养盐都有较强的垂直分布规律。NH4+-N主要存在于沉积物间隙水中,从其表面深度0至6 cm间隙水中NH4+-N浓度迅速增高,8 cm后趋于相对稳定;NO3--N主要存在于上覆水中,沉积物0至4 cm间隙水中3NO--N浓度迅速降低;NO2--N浓度在沉积物表层2 cm处出现峰值;PO43--P浓度在沉积物0至4 cm间隙水中浓度迅速增加至最大值,深度超过4 cm浓度有降低趋势;SO42--S主要存在于上覆水中,沉积物0至8 cm间隙水中SO42--S浓度迅速降低。(2)不同深度的水样根据营养盐浓度,各实验组都可聚类为3组差异显著的类群:上覆水组、表层沉积物组(上覆水-沉积物交界面组)和深层沉积物组。(3)通过Fick第一定律估算营养盐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扩散通量得出:NH4+-N和PO43--P为从沉积物间隙水扩散至上覆水中;NO3--N和SO42--S为从上覆水扩散至沉积物中。4个Peeper实验组NH4+-N的扩散通量分别为22.44 mg/(m2·d)、22.93 mg/(m2·d)、50.84 mg/(m2·d)和16.74 mg/(m2·d),为两罗非鱼温棚养殖池塘主要的沉积物内源释放营养盐。与类似研究比较,本研究通量相对较高,表明养殖池塘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SO42--S的扩散通量分别为–87.05 mg/(m2·d)、–164.87 mg/(m2·d)、–77.37 mg/(m2·d)和–91.30 mg/(m2·d),为两养殖池塘沉积物最大的吸收营养盐,表明SO42--S还原可能为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盐度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变化(24、14、4及对照34)对斜带石斑鱼幼鱼(体重19.59?0.25g)相关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在盐度处理后1 d、3 d、6 d和9 d取样并检测鳃丝Na /K -ATP酶、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H.E染色观察鳃丝氯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Na /K -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第6 d达到稳定。鳃丝氯细胞数量在盐度24试验组中变化不大,在盐度14试验组中则略有减少,在盐度4试验组中鳃丝氯细胞6 d后出现变化,氯细胞数量减少,胞核较大,H.E染色较深,细胞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各盐度试验组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糖水平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第6 d到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AST水平在盐度24、盐度4试验组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第9 d后到达各自的最高值,盐度14试验组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第3 d时各试验组达最小值,但试验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 (P<0.05)。溶菌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第6 d达到的峰值,随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通过盐度驯养,由盐度34水体逐渐淡化至盐度为24、14、4的水体中,能较快适应盐度低至4的水环境。本研究为低盐度地区淡化养殖石斑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